法拉第未来FX Super One开售!CDK方式美国组装,性能炸裂

最近汽车圈里有个事儿,让很多人觉得挺意外,甚至有点看不懂。

那就是总说“下周回国”的贾跃亭,他的法拉第未来公司,据说要推出第二款车了,叫FX Super One。

这消息本身不算太稀奇,毕竟他一直在折腾。

但稀奇的是,这台车的背后,好像站着咱们国内一个响当当的人物——长城汽车的老总,魏建军。

法拉第未来FX Super One开售!CDK方式美国组装,性能炸裂-有驾

传闻说,这台新车基本上就是长城汽车帮着造的,然后用一种叫CDK的方式,把整台车拆成非常零散的部件,运到美国,再由法拉đ第未来的工厂给组装起来,最后贴上法拉第未来的标,在美国市场上卖。

这事儿一出来,大家脑子里立马冒出好几个问号。

首先,魏建军是谁?

那是把长城汽车一手打造成国产车巨头的硬汉,做事向来稳扎稳打。

而贾跃亭呢?

在国内的商业圈里,他的信誉可以说早就被他自己消耗得差不多了。

之前想收购创维电视,创维的老板黄宏生后来接受采访时,头摇得跟拨浪鼓似的,直说贾跃亭这个人没信用,不能合作,谁跟他合作谁倒霉,你看恒大的许家印不就是个例子嘛。

黄老板甚至断言,只有傻子才会跟贾跃亭合作。

那么,精明如魏建军,难道会去做这个“傻子”吗?

当有媒体去向长城汽车求证这个合作传闻的时候,长城方面给出的反应也很有意思,他们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就是保持沉默。

法拉第未来FX Super One开售!CDK方式美国组装,性能炸裂-有驾

在咱们的商业环境里,这种不回应,有时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反而让大家觉得这事儿八九不离十了。

这就更让人好奇了,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要弄明白这件事,咱们不能光看表面上这两个人的人设反差有多大,得往深了看,看看他们各自都需要什么,以及现在的国际大环境又是怎么样的。

先说魏建军这边,他心里一直有个“美国梦”。

不光是他,咱们国内很多有实力的车企老板,都想把车卖到美国去。

这不光是为了赚钱,更像是一种证明,证明咱们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强大了,能到世界最成熟的汽车市场上去跟人掰手腕。

可这个梦想实现起来太难了。

难在哪儿呢?

就难在美国的贸易政策上。

现在美国对从中国直接进口的电动汽车,关税高得吓人,加征到了百分之一百多。

这是什么概念?

法拉第未来FX Super One开售!CDK方式美国组装,性能炸裂-有驾

就是说,一辆在中国造好的车,成本价如果是30万人民币,运到美国光交税就得再交30多万,这车还怎么卖?

价格上根本就没有任何竞争力。

所以,想把整车从中国出口到美国这条路,基本上被堵死了。

就在大家觉得这条路走不通的时候,贾跃亭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

他虽然在国内名声不好,但他手里握着一个非常关键的东西:一个在美国注册的汽车公司,和一座位于美国的汽车工厂。

这就好比一扇紧锁的大门,别人都进不去,但贾跃亭手里有这扇门的钥匙。

他提供了一个可以绕开高额关税的“后门”。

这个“后门”的玄机,就在于“美国本土组装”。

按照美国的政策,只要你的车最后是在美国境内组装完成的,并且像电池这样的核心部件不是从中国来的,那么你这台车就可以被认定为“美国制造”。

一旦被认定为“美国制造”,那百分之一百多的关税就跟你没关系了,甚至还有可能拿到美国政府给新能源车提供的补贴。

这么一分析,魏建军和贾跃亭的合作逻辑就清楚了。

法拉第未来FX Super One开售!CDK方式美国组装,性能炸裂-有驾

这根本不是什么信不信任、傻不傻的问题,而是一场彻头彻尾的商业盘算,双方各取所需。

对魏建军来说,这是一笔非常划算的买卖。

他不需要自己砸下几十上百亿美元去美国建一座新工厂,也不用费心去搞定美国的各种法规和渠道,他只需要把自己在国内已经非常成熟的车型技术、生产线和零部件(当然,电池除外)打包好,通过贾跃亭这个现成的“壳”和工厂,就能让自己的产品进入美国市场。

这叫“借船出海”,用最小的成本,去实现那个遥远的“美国梦”。

而对于贾跃亭来说,这更是雪中送炭。

他的法拉第未来公司常年亏损,就靠着一款FF91的概念撑着,车没量产几台,公司都快撑不下去了。

现在长城送来了现成的车型和技术,他只需要动用自己的工厂,负责最后一道组装工序,再利用自己在美国的公司身份去销售,就能让公司立刻有新产品,有现金流,简直是救命的稻草。

这叫“借鸡生蛋”。

所以说,这俩人的合作,谈不上谁帮谁,纯粹是互相利用,一个想进美国市场,一个想活下去。

有人可能会说,这种“贴牌”生产的方式,听起来不太光彩。

以前咱们国家汽车工业不发达的时候,一汽就干过类似的事,把奥迪100的散件拿来组装,换上红旗的标,叫红旗名仕。

法拉第未来FX Super One开售!CDK方式美国组装,性能炸裂-有驾

这件事在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都被看作是咱们汽车工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例子,甚至有点“耻辱”的味道。

但是,时代不同了,情况也完全不一样了。

当年的贴牌,是因为我们自己造不出来,只能跟在别人后面学。

而今天的合作,是我们自己的技术和产品已经非常强大,甚至在很多方面领先世界,但是被贸易壁垒挡在了门外,我们现在是想办法,把我们优秀的产品,用一种更聪明的方式送出去。

这不再是技术上的仰望,而是策略上的突围。

如果这个模式真的能成功,那它打开的想象空间可就太大了。

今天可以是长城汽车的某款车换上法拉第未来的标,那明天会不会是小米SU7、比亚迪U8、问界M9这些在国内市场已经杀疯了的明星车型,也通过类似的方式,登陆美国市场?

这给所有想出海的中国车企,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

我们甚至可以把这个思路再放大一点。

未来,是不是会有中国的车企,直接去美国收购一个快倒闭的小工厂,成立一家美国分公司,然后从国内把除了电池以外的所有零部件都运过去,再在美国找一家韩国或者日本的电池厂合作配套,最后在美国完成组装,打上一个全新的美国品牌,堂堂正正地在美国市场销售?

这样一来,这台车在美国创造了就业,符合了当地法规,但它的技术、设计和大部分利润,都源自于中国。

这就像一个精巧的商业布局,绕开了所有障碍,把我们的产业优势,成功地植入到了对方的市场深处。

这背后展现的,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过去的技术引进者,到如今规则运用者和模式创新者的巨大转变。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