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汽宁德深化合作,说是要长期主义,其实是抱团取暖

得,又一份“喜报”来了。

江汽集团,宁德时代,俩大佬,手拉手,签了个什么“深化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现场照片里,一排西装革履的男人,笑得那叫一个春风和煦,背景板上的字儿,个个都像是用金子写的——“长期主义”、“优势互补”、“共谋发展”。

我跟你说,看这种新闻稿,得戴上红外线眼镜,专门过滤掉那些热气腾腾的场面话,去看背后那点冰凉的现实。

这事儿有意思在哪儿呢?

它就像一对已经同居了好几年的情侣,突然有一天大张旗鼓地办了个订婚仪式,还发了朋友圈昭告天下:“我们是真爱,我们要天长地久!”

你第一反应是啥?祝福?别逗了。

你的第一反应肯定是:“他俩出啥事了?是不是有人挖墙脚了?还是最近吵架了,得搞个仪式感来稳固一下感情?”

你看,江汽和宁德时代,也不是今天才认识的小年轻。他们早就勾搭……哦不,合作在一起了。电池你用我的,车造出来大家一起卖,小日子过得不好不坏。那为啥偏偏在这个节点,要搞这么一出“深化”、“长期”的戏码?

说白了,就是慌了。

整个场子都慌了。

你看看现在的新能源车市,那已经不是红海了,那是绞肉机现场。前有比亚迪这个六边形战士,价格、技术、产业链全给你按在地上摩擦;后有特斯拉这条鲶鱼,一言不合就降价,搞得大家心惊肉跳;中间还挤着一堆新势力,嗷嗷叫着要颠覆、要革命。

这种时候,谁心里不打鼓?

江汽,一个共和国长子辈的老牌车企,你说它没技术吧,它也有点;你说它没市场吧,它也卖着车。但就是那种感觉,不上不下,卡在中间了。眼瞅着别人都在牌桌上梭哈了,自己手里捏着一把不好不坏的牌,跟还是不跟?怎么跟?

宁德时代呢?电池界的“宁王”,够牛了吧?但“王”这个字,拆开来看,是三横一竖。上面两横是过去和现在,下面一横是未来,中间那一竖要是顶不住,就成了“土”。“宁王”现在也焦虑。车企们一个个都精明得跟猴儿似的,谁也不想被一个电池供应商卡住脖子。有的自己撸起袖子干电池,比如比亚迪;有的广交朋友,今天用你家的,明天就换隔壁老王的,谁便宜、谁技术好就跟谁玩。

“宁王”的宝座,坐着烫屁股啊。

所以你再回头看这个签约仪式,那味儿就全出来了。

这不是什么浪漫的婚礼,这是战时结盟。是两个在战壕里冻得瑟瑟发抖的兄弟,互相拍着肩膀说:“哥们儿,外头枪林弹雨的,咱俩背靠背,多少能扛一阵子。你掩护我,我给你递弹药。”

项兴初和曾毓群,两位大佬,在签约现场相视一笑。你以为他们在交流“产业生态融合”的宏大愿景?

拉倒吧。

我估摸着,他们眼神里真正的对话是这样的:

曾毓群(宁德时代):“老项,这日子不好过啊。一堆车厂想撇开我单干,我这电池再牛,也得有车装啊。你得给我个准话,未来几年,你家的高端车型,是不是都得用我的最新款?咱俩得深度绑定。”

项兴初(江汽):“老曾,你说的我懂。可你家的电池,也不便宜啊。现在大家都打价格战,我这成本压力山大。你光让我买你电池,我怎么跟人打?你得给我点‘独家秘方’,就是那个‘技术领先一代的动力电池解决方案’,得是别人没有的。咱俩一起搞,成本你帮我摊点,技术你给我独家,我才敢把宝都押你身上。”

你再看协议里的那些词儿,一下就活了。

什么叫“联合打造先进动力电池产品”?翻译过来就是:“咱别搞买卖关系了,咱开个夫妻店吧。你出技术,我出场景,孩子(新车)生下来,咱俩共同抚养。”

什么叫“推进新模式动力电池产品的合作”?这更有嚼头了。可能是换电,可能是车电分离,反正就是要把电池和车更深地“纠缠”在一起。让你买了江汽的车,就离不开宁德的“服务”,反之亦然。这不叫合作,这叫“人质交换”,把彼此最核心的利益捆在一起,谁也别想轻易跳船。

还有那句“共同开拓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这就更有画面感了。

国内这池子已经快挤爆了,那就一起出海去抢地盘。一个造车的,一个供电的,打包成一个“安徽天团”,出去跟国际巨头掰手腕。这比单打独斗胜算大多了。就像俩小镇青年,觉得在县城里卷不动了,一合计,说:“走,去上海闯闯!你负责找活儿,我负责做饭,赚了钱五五分!”

所以你看,这份看似空洞的协议,字里行间写的全是生意经和求生欲。

这里面,最耐人寻味的一个词,就是那个被他们反复强调的——“长期主义”。

在今天这个恨不得一天一个风口、三个月换一个赛道的时代,“长期主义”简直是个奢侈品,甚至有点像个笑话。可为啥他们还要把它挂在嘴边?

因为这恰恰是他们最缺的。

“长期主义”在这里,不是一种高瞻远瞩的战略自信,而是一种极度不安全感下的相互慰藉。它不是在说“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是在说“求求你,别半路跑了,咱们先签个协议保证一下”。

这就像在股市里被套牢的散户,天天念叨着“我要价值投资,我要长期持有”,其实心里慌得一批,不过是给自己找个不割肉的理由罢了。

江汽宁德深化合作,说是要长期主义,其实是抱团取暖-有驾

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到残酷淘汰赛的转型阵痛。上半场,大家靠政策、靠风口、靠胆子大,都能分一杯羹。到了下半场,拼的就是家底、是技术、是联盟,是看谁能活得更久。

过去那种“我需要你,所以我找你”的简单供应链关系,已经玩不转了。现在是“我必须和你绑在一起,否则我们可能都得死”的共生关系。

这事儿对我们普通人有啥启发?

其实挺多的。

你看,连江汽、宁德时代这种千亿级别的巨头,都得放下身段,抱团取暖,承认自己的焦虑。那我们这些在职场里扑腾的普通人,还有什么好硬撑的呢?

你以为你的老板、你的甲方,他们心里就有底吗?他们可能比你还慌。整个商业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焦虑传递链。

所以,别再迷信那些“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的毒鸡汤了。真正的强者,不是从不畏惧,而是懂得在寒冬里找到能给你递火把的同伴。

这次签约,与其说是一个商业新闻,不如说是一出现代版的“投名状”。没有兄弟,没有联盟,你想在如今这世道里杀出一条血路,太难了。

当然,联盟归联盟,生意归生意。今天签的“长期主义”,明天也可能因为新的变局而变成一张废纸。毕竟,在商场上,“永远”这个词,保质期通常都很短。

但至少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他们脸上的笑容,应该是真诚的。

那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一丝侥幸,和对眼前这根救命稻草的片刻安心。

说到底,都是出来混的,谁心里不慌呢?

这事儿你怎么看?评论区聊聊呗,我也听听你们的高见。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