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日常接触的维修车间,老李跟我说:现在这个车,带点自动辅助,画面好了不少,但你知道吗?实际开起来才知道,真有多难。其实这句话我经常挂在嘴边,用户的体验和行业的技术差距,总是被很多人简单归结为科技越炫越牛。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个问题:为什么VLA(Vision-Language-Action)搞得像个智能思考工坊,而端到端路线还稳如老狗?这两种路线,究竟是高远的梦,还是实用的未来?要不,我也算是这行业兜兜转转几年,亲眼看着这些技术从试验台搬到车上,也算有点感受。
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看到那台还在调试的智能车上贴满了各种标签和测试笔记。有趣的是,VLA的芯片旁,标了一行字——懂世界的成熟样子?,没细想过,这是不是在暗示它能像人一样理解场景?还是真只是一套模仿,用大模型想象世界而已?我猜这点不确定,毕竟技术还没成熟到真懂。
从用户角度看,选择省钱快还好用的端到端方案,确实符合大部分人的当下需求。高速跟车、车道保持、自动紧急刹车……这几项功能,基本稳定在肉眼可见的水平。加上粗略估算:每公里的动力成本吧,算上维保、折旧什么的,一次百公里大约花掉4元左右(这段先按下不表),其实挺经济。
但你得想想,端到端能做到懂场景吗?其实它可能就是鞋匠专研鞋子,就是在给你穿舒适的鞋子,目标很明确,专注自足,不用太多脑思。至于VLA披着懂场景的外衣,实际操作上,还在拼命用大模型猜世界,有时候会出现走神或误判,尤其在复杂环境里。那理想、小鹏押注VLA,是想未来更智能?还是只是在做梦?
我记得有个销售跟我说,VLA像是在讲故事,能自己编故事,但实际操作还得看内容丰富不丰富。这句话其实挺到点。这讲故事的能力,也是一把双刃剑——就像我们看小说,故事精彩很吸引人,但如果你不懂剧情怎么行?所以,我也开始怀疑:这懂场景的理解是不是只会说得漂亮?
为什么地平线、Momenta不跟VLA走?很简单,成本和实操都摆在那里。它们给车企提供的是快准稳的方案。像我能理解的,就是抄作业型的路径。硬件成熟,算法逐步优化,数据闭环做得扎实——就像照相机快门对焦快,拍得清楚就行。你知道,车企在考虑的,不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投入产出比。
说到这个,我会瞬间想起一些照片:工厂里某个自动化测试站点,机械手臂精准地啃着部件。那其实很像我们这些工程师,思考怎样让模型训练得更有效率。切换到生活比喻,就像在厨房做菜,选料、火候、调味——都要合理把握,否则做出来菜——就算是个菜样,但不好吃。
奇怪的是,VLA的长远目标其实也很励志。未来把懂场景变为会讲故事的能力,听起来像机器人版的朱自清散文。只是现在还差点火候——这未来可期是不是有点盲目乐观?
至于普通消费者,其实不用过度纠结技术细节。试驾环节,重点在高速跟车能否稳定,忽然变道能不能保持平稳,遇到突发情况反应快不快。这才是真实体验,而不是看模型参赛的纪录片。毕竟,明天要上下班的那段路,比啥自动驾驶算法演示都实际。
我一直想知道:当我们都期待懂场景的智能,是不是其实还在追求尚未成熟的幻想?还是说,这未来只是技术公司一场炫技秀?在我看来,路线选择的区别,就像是追求完美的车与实用主义的车的差异。你会不会觉得,有时候追理想,反而忽略了身边那些靠谱的点点滴滴?
话说到这,我的脑袋突然空了一瞬,没想到这场路线之争里,最重要的还是消费者的需求。你说,未来的车会变成会讲故事的伙伴?还是只是会跑的计算机?什么时候我们才能真正享受到懂得体会的人性关怀式的智驾?这是个问题,或者说,是个可触摸的未来细节。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