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 iCAR 这个品牌,打着“新特区”的旗号想颠覆新能源市场,听起来气势如虹,背后却是一地鸡毛。我们得先扪心自问,凭什么一个新品牌、几辆样子有点与众不同的电车,就能扛起一个大集团的高端化大旗?这事真的容易吗?如果容易,轮得到你iCAR来讲故事?难,所以才会乱。
我们常常在各式发布会上听到类似豪言——“投入无上限”、“销量冲第一”,但光靠这些口号,真就能让大家掏腰包吗?市场是刀口舔血的生意,套路都玩剩下了。9.98万起、硬派造型、低价引流、花式抵扣,看着很卷,实则套路本套路。为什么套路管不住消费者的脚呢?
客户不是傻子,一掰指头就能看出来噱头跟实惠压根对不上号。入门款续航勉勉强强,关键配置得花钱买,想要啥全靠“选配”,一通组合拳下来,客户心就凉了。当初A4纸上写的“超大优惠”,真正到手一查配置单,啥都没有。再碰上销售顺带推高配分期,感觉被骗的不止一点点。你说,这生意能好做吗?
销量为什么会一夜降温?很多人觉得新能源越来越卷、消费者期待太高,有没有想过,是不是套路用多了,大家反而醒了?“三万订单八小时就退干净”,这场闹剧的本质,其实就是消费者用脚投票。“以为是韭菜,结果刮下去都是铁皮。” 现在的车主,互联网老炮子,本领多、嘴还刁,谁能糊弄?谁能反套路?都明白了。
但更深层的问题,不止是糊弄客户。你可以抱怨营销没诚意,其实公司内部才是最大障碍。传统车厂有一套老市场逻辑,互联网思维又一套“做热爆款”的招数。这两套框架,你说拧一块能不打架?车子到底是要卷参数、卷体验、卷高性价比,还是卷服务、卷下沉渠道、卷利润空间?领导班子理念走不到一条道上,下面的员工能不迷糊?决策一天三变,产品定位模糊,传导到市场上,项目一个个都成“临时工”,客户没安全感,怎么可能长红?
iCAR 的剧本,其实被写得太理想化,想抄手机圈的小米、荣耀那套,手机上能成,是因为门槛特别低,换一颗CPU就是旗舰,什么功能全靠营销话术。车可没这么简单,你要配件供应链、品控售后、主被动安全、续航还有性能,啥都得是体系化的。你敢像堆手机那样堆配置,以为“高配低价”就能砸死一片,这种思维根本忽略“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你指望量大跑分摊,万一市场热情提前透支,库存问题不就爆炸了?
再说,咱们仔细观察一下iCAR最近的数据,V23虽然后来销量翘头,方盒子的市场第一,细细琢磨买家画像,全是县城有点钱、做点生意的三十岁上下男士。为啥?“霸气硬壳造型,虚荣满足面子需求”——其实都是图的气势。这帮人,生活里讲究低调实惠,真要是去翻山越岭越野,大部分动不了这个心思。你说你产品是“小坦克”,但是谁有几个钱真买坦克?比油耗,这帮小老板全算计着,能省就省,一般买丰田、大众的耐造,又好出手。
更有意思的,是体制内那帮“求平稳、不出圈”的伙计,你说咱给你个牧马人外观,十几万开进小区还被人堵着“你怎么有能力?是不是挣外快了?”有时候,阶层界限跟消费心理拧巴到一起,就成了产品的天花板。不管产品多好,一句话“怕出事”,宁当扁平路人,不当“露脸冒头”的那一个。你还指望他们成主力军?事实是,把个性化做得再极致,只能圈小众。如果不打主流、不能让主流社会认同,销售增长空间就是硬伤。
所以,这些年你会看到iCAR或“兄弟品牌”在不停地内卷和打法变换。销售端本来就压力山大,店面们彼此拿着政策红包互斗,哪个客户能被忽悠分期,店员就多拿奖金。但买家都精了,知道有些车补贴是表面上便宜,最后还得搭理保险、金融、垃圾选装。客户感觉到了套路不厚道,体验不好,品牌口碑很难再反转回来。“你们家同价位车,有啥牛逼的?”“你们那带不带这个配置?”“你怎么比友商还贵?”微信一发,群聊打听完了,销售说再多不如一个懂行朋友一句话。
再糟糕点,是品牌自己掐自己的脖子。明明同一个大集团,好几个子品牌互挖墙角,产品外观、内饰、定价高度重合。今天推iCAR,明天推风云,技术、供应链都通着,销售一时点错炮火,给自家人送客户。表面上“品牌独立分家”,实则地盘争斗不断,一线员工忙着左右为难,资源叠加不了,用户买车、用车也越来越迷。不是说“老板要品牌向上吗”,那怎么连自家一亩三分地都理不清?
最后一大“病根”,是高端化的不现实。要上行,下沉市场便宜出货。想做高利润的生意,那可是燃油车时代的梦,现在全行业都在打价格战。新车提毛利率提不动,真正能做品牌溢价的,是特斯拉、比亚迪那种在全球有影响力的品牌,人家技术自产自销、供应链一体化,到底咱们奇瑞有啥独到的家底?高端系列一提出来,市场响应稀疏得可怜。星纪元、智界一个赛一个月销量拉胯,某月堪称惨烈。你就是一天整仨新品,别人一台爆款就干趴你一片。
有的高管还幻想“爆品逻辑”,一个品类打天下,产品一热全球铺货。你别忘了:卖车不是卖净化器,不是小米电视。家电你今天有事明天就换,车一买就是三年五载,养护、修理、保值率每一样可都跟后半生钱包挂钩。国外那关税、那本地政策,弄个什么1进1本地产,几年不见回本。成本一算,爆品神话一夜回到解放前。
你再牛,能有比亚迪牛吗?人家好歹自己控了电池、控了电机,全流程下探,才有低价高配的底气。你iCAR,核心零部件外采、薄利冲量,动不动“外资要涨关税”,瞬间涨三成,利润不够看。你加多少销量,毛利就是上不去。“量大成本低”这公式,今时不同往日,真能解千愁?
说到底,车圈爆品模式水土不服,爆不起来、烧坏了。大厂梦做得大,最后用户不是看再多广告、收再多套路短视频,而是靠一台台车子的真实口碑:续航到底多少?零件好换么?再二十五年还是不是名字叫这个的品牌?新技术、新配置到底有几分优势?虚热过后才知道,谁的腰杆是真硬。
“没有内部统一的技术路径,没有主张鲜明的用户画像,没有利益分明的产品区隔”,你就把资源摊在十几个品牌和几十个型号上,谁给你利润增长?谁给你口碑反转?太多中国品牌陷在这泥潭里,今天爆一阵、明天撤个摊位,不肯专注做体系能力。想通了再问问自己:车圈比拼,拼到最后,拼的是谁能啃下管理的骨头、谁能稳住供应链和团队底层共识,不是盘活几个能说会道的营销大拿。
未来iCAR怎么走?别想着一天到晚抄家电、互联网短平快爆款,老老实实沉下心来,把体系能力筑牢,产品稳定了、服务跟上来、渠道利益理顺,用户群体分清楚,哪个卖主流哪个专攻小众,别每款都想“一网打尽”。更重要的是要敢于面对现实:自己到底几斤几两、用户画像到底是怎样的群体,决策要聚焦、方向不要一天三变。坦诚点,把糊弄客户的心收起来,把自身内部的分裂心病治好,活下去,再说梦想。
互联网思维加传统制造业,形成不了魔法配方,谁都不是孙悟空。真正的高端品牌,是踏踏实实攒出来的。iCAR要是真想当老大、搞特区,不如先把内部的“钩心斗角”治明白,把“套路思维”先扔一边,好好听听前线销售的牢骚,看看用户吐槽的清单。等哪天销量和口碑同步了,别人才会把你当回事。否则,造再多方盒子、喊再响口号,还是会在“套路困局”里打转儿,永远跑不出平均数。
我们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倡导文明、健康的社会风气。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相关证明以便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