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了吗,国产新势力哪吒汽车突然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转折,欠薪、停产、断网一连串爆雷,让近五十万车主集体傻眼,说实话,这种剧情,比电视剧都精彩——前一秒还是“造车最靓仔”,后一秒直接掉进地狱模式,巨额债务265亿,就问你慌不慌。
事儿其实挺魔幻的,谁都没想到,哪吒居然能翻出这么大个窟窿,原来当年风光无限的新势力,也会有今天的颜面扫地,谁还敢信誓旦旦地买智能车?搞不好哪天一条小小的短信,你家“聪明车”立马变傻了。
再看看这些车主们的表情吧,是“愤怒”吗?不止,还透着点无助和绝望,毕竟他们可是用几万、几十万真金白银买来的“未来座驾”,结果却发现这未来原来能一刀砍断,智能变为手动,导航跟车控说拜拜。
难怪大家都在问:到底是谁,把这个行业玩坏了?智能汽车的前景是不是从此变天了?
先抛个问题,给大家醒醒神。
你以为买车就是买钢铁、马达、电池?
其实不然,时代变了,智能汽车的定义已经不止是硬件这么简单。
你掏的钱其实买的是门票,还捆了个“服务年费”,只不过这合同写得隐晦,你没细看。
别的商品大多就给你实物,汽车现在则是“半实物半虚拟”,车企从头到尾跟你玩承诺、比拼谁的话更好听。
的一条短信,发得干脆利落,打破了这层窗户纸。
9月11号前后,哪吒车主们手机齐刷刷收到一条通知,说你们的“三年免费流量”结束了,需要花钱买套餐,否则车联网功能就不给你用了。
这个升级,可以说不是升级,是降级,是砍掉你的智能纪念牌,没网啥都操作不来,车门还是车门,可智能功能统统靠边站。
有网友吐槽,这场面跟突然被拉进“防沉迷”系统似的,玩得正开心,一点进来就欠费警告,整个车成了“半成品”。
你问车主生不生气?
当然气,谁都憋着一股火。
买车时销售人员怎么说的?信誓旦旦承诺“三年套餐”,各种卖点说得天花乱坠。
如今他们好像都失忆了,承诺成了“文字游戏”。
三年免费变成了“只三年不续”,服务突然拉闸,砍掉的不是流量,是信任。
好歹这个失落也有预兆。
轮回到今年四月,很多人用哪吒APP就感受了一波“连环难”,远程开空调、查位置乃至远程解锁,他们全都“掉线了”。
彼时已经有些车主开始怀疑,“服务靠不靠谱?”
但谁能想到,那不过是前菜,真正的崩溃还是这一下短信全城断网。
真心说,现在智能车主都吓破胆了,以后买车是不是得先看公司“合同条款”再看动力总成?硬件不怕过时,服务要是说停就停,岂不等于绑定了隐形炸弹。
这里很关键:到底哪吒为什么这么“绝情”?
外行以为是车企贪钱,其实风水流转到了公司账本,大手一挥,只剩一千来万资金,却要扛起265亿债务大山。
这可不是“小钱”,连矿泉水都买不起的节奏。
现场状况究竟怎样?
刚开完债权人大会,合众新能源账本把大家吓了个魂飞魄散,钱少得可怜,欠所有人一屁股债,员工工资拖欠四个多亿,上千人连着几个月没拿到钱。
高管不是裁员就是“停薪”,工厂那边早早停产,供应商账目全都成了“历史债务”,谁敢再往里加班搭钱?
就像极限操作时,前方是悬崖,后面是猛虎,根本没有退路。
现在再回头看2022年那个意气风发的哪吒,销量冠军,信心满满,好像钱都花不完。
谁知道转眼风头荡然无存,估值从250亿到一地鸡毛。
只有这个行业,批量生产“昨日神话”,今天跌落成笑谈。
众泰汽车当年山寨皮一下,靠跟风火了一把,年销33万,假装保时捷全城“实惠风”。
2024年连个销量都读不出来,全年只卖了14辆,亏损十个亿,工厂早已刮大风,车间唯剩钢铁锈味。
说到底,一切的脸面都输给了市场生态。
烧钱赛道,谁疯谁赢。
但很快,这里又多了个新剧情。
不少人在问,哪吒最后谁来收场?
威马汽车那边已经找到了所谓“接盘侠”,一家深圳汽车销售公司接口,背后是“宝能系”资本掌控,资本游戏轮轮转,你追我赶,谁能抢到最后一碗热汤。
哪吒还在计算纸面重组,各路债权人只看到会议桌上的文件,却始终没人站出来,“我全包了”。
那些等着赔款、维权的车主,心里拔凉拔凉。
谁来为他们撑腰?没人敢打包票。
与此同时,新玩家冲进赛道,追觅科技放话要造车,喊口号跟布加迪超跑掰手腕。
家电巨头也想分一口智能车羹,什么高速数字电机、什么创新驱动,听起来挺酷,做起来难说。
其实造车圈,好像永远都有“新赌徒”铆足劲儿往牌桌上杀,谁也不知道下一个火箭到底能飞多远。
说白了,哪吒这场断网危机不只是个别企业的悲剧。
它就是整个智能汽车行业的一记重锤。
把“用户风险”这个概念猛地推上台面。
以往大家关心安全气囊、行车稳定,现在要关心“服务合同”。
“签字即绑定,售后才是天坑。”
以后买智能车,光比续航根本不管用,还要比看公司账本,审查背景,最好带俩会计去车店帮你把债务捋清。
一旦公司扛不住,一切承诺就是空中楼阁。
今天还能远程控车,明天说不定就是废铁堆。
现实很残酷,你以为买个“智能产品”,其实最后只买到了“不确定人生”。
突然想到去年一个段子:买车送套路,网断留烂账。
说来好笑,其实也挺让人心塞。
谁都想拥有一台聪明车,谁都怕沦为“背锅王”。
数字时代的契约关系,看上去风光无限,骨子里却暗藏玄机,车企一停产,服务流量一断,人的信任就碎一地。
车主们说“我买的是智能生活”,结果却收获了一堆烂账。
有网友用一句话总结:“智能没有安全感,合同没有后悔药。”
比硬件的质保还脆弱,人跟服务之间的纽带一旦断裂,最终只能互相看着叹气。
那问题来了:下一个倒下的会是谁?还能不能敢买?
现在智能车圈,风雨飘摇,谁也不敢说一定安全。
车主们聚在一起吐槽,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下了个“数字PUA”。
到底还能相信谁?
就这形势,用三句话总结——
第一,智能车不只是硬件,是一场风险博弈。
第二,钱给的是服务,服务可以随时掉线。
第三,承诺靠的是公司底子,公司垮了,一切归零。
回头再看这一地鸡毛,买车前还得问问:这公司账单健康吗?服务有没有兜底?最管用的评测是查老板的还债能力,不是坐车体验。
想要安全,不能只信广告,只看免费套餐,得有点“财会头脑”。
市场大浪淘沙,谁最后熬住了,谁才是真正的“智能赢家”。
现在问题留给大家:假如你准备买台智能汽车,除了技术和颜值,还会考虑车企财务健康吗?
你对断网危机,心里慌不慌?来聊聊你的感受。
我们始终秉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内容涉及权益纠纷,请提供相关证明,我们将依法依规处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