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捷豹路虎,老炮儿们津津乐道的,怕还是当年“揸(zha,粤语,驾驶)路虎,富得流油”的豪横劲儿。
可现如今,这牌子却传出要跟部分“中国制造”挥手作别,多少让人唏嘘不已。
这厢,捷豹路虎的司库(财务官的别称)亲自下场盖章,说是9月要让常熟工厂里捷豹XE、XF、E-Pace的产线熄火,明年底,路虎揽胜极光和发现神行者也鸣金收兵。
这可好,一下子,好几款车都要跟咱们say goodbye了,车圈里自然是沸反盈天。
要说这捷豹路虎为啥要出此下策?
明面上看,是为了精简产品矩阵,把火力集中在更有竞争力的车型上。
但深究起来,恐怕没那么简单。
一方面,这些年捷豹路虎的日子确乎不大好过。
遥想当年,它也算得上是豪华品牌的扛把子,何等风光。
可眼下呢?
销量铩羽而归,口碑也平平无奇,存在感更是日渐式微。
停产几款车型,也算是壮士断腕,希望能孤注一掷,杀出一条血路。
另一方面,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扶摇直上,对传统燃油车的碾压态势实在不容小觑。
瞧瞧马路上飞驰的,越来越多都是绿牌车。
这可不是隔靴搔痒,直接动了燃油车的奶酪。
捷豹路虎这番腾挪,怕也是想借机改弦更张,往新能源的赛道上靠拢。
可话虽如此,问题也接踵而至。
捷豹路虎这一刀下去,对中国市场到底会产生甚么涟漪?
消费者又该如何掂量?
对那些心仪这些停产车型的潜在买家来说,眼下也许真是个捡漏的好时机。
没准能淘到金,用更低的价格,抱得美人归。
当然,也得做好心理建设, 毕竟停产之后,零配件的供给和服务可能会打折扣。
经销商们可就没那么春风得意了。
少了这许多走俏的车型,买卖铁定不好做。
搞不好要精简人手,甚至关门大吉。
想当年那些门庭若市的4S店,如今却面临这般窘境,着实令人扼腕。
放眼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捷豹路虎的这次停产,无异于一记警钟长鸣。
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不思进取,终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
以前靠着品牌溢价就能躺赢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有些人或许会说,捷豹路虎这是“橘生淮北则为枳”,没能适应中国市场的风土人情。
这话不假,但也未能尽窥全豹。
中国市场确有其独到之处, 比如消费者更青睐宽敞的空间、丰富的配置,更看重性价比。
但更为关键的是,捷豹路虎自身的产品力不够硬核,技术创新乏力, 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还有人会抱怨,捷豹路虎这次停产,是“中国制造”不行。
这种论调更是无稽之谈。
现如今,“中国制造”早已摆脱了廉价、劣质的标签。
反之, 诸多中国品牌在技术、设计、品质上都已后来居上,超越了合资品牌。
捷豹路虎之所以落到这步田地,更多还是咎由自取。
与大众臆想不同,捷豹路虎并没有完全放弃中国这块肥肉。
它还盘算着用奇瑞的T1X平台复活“神行者”Freelander,这倒是颇具玩味。
这表明,捷豹路虎还是想在中国市场分一杯羹,只不过另辟蹊径罢了。
当我们一味地将矛头指向市场竞争激烈之时, 是否忽略了更为深层次的癥结所在?
譬如, 捷豹路虎的品牌老化、产品定位失焦、营销策略失误等等。
这些问题,才是导致它在中国市场兵败如山倒的罪魁祸首。
单从销量数据来看,或许觉得捷豹路虎只是个案。
但细细琢磨,它背后折射的是整个汽车行业的嬗变。
新能源汽车的异军突起、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消费者需求的迭代升级,都在倒逼着传统车企转型求生。
归根结底,捷豹路虎这次停产事件,不仅仅是一家车企的兴衰荣辱,更是一个时代的切面。
它告诫我们,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唯有精进不休、推陈出新,方能不被时代所抛弃。
往昔,捷豹路虎的“壕”气冲天深入人心。
如今,它却面临着“挥别”的窘境。
这种霄壤之别, 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真实的写照。
而“土豪”这个词本身,也早就变了味儿。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