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试驾了一台刚刚上市的新能源车,感觉和传统燃油车比,确实有点不一样。扯远了,但说实话,现在行业的风向都快转到电的阵营里,尤其是新国标的推出,把市场气氛都搅动得不小。你知道吗?去年电动车的保有量已经逼近3.8亿辆,像这种全民骑行的态势,其实还挺吓人的。
我有个朋友,昨天还跟我打趣:这车子越来越像手机,你每年都得换一个新软件,或者说,屯点新配件。他的意思是,新的政策和技术,还真是把一些老车变成了宝贝——涨价!我当时只觉得,居然旧车反而更香,这理由还挺微妙。
先说一个细节吧:我刚才翻了下笔记, noticed一张老款的蓝色电动车照片,挡泥板处居然还带点锈迹,车身贴了一个写着新标准勿改装的贴纸。这个贴纸,倒不只是提醒,更多像是一种身份牌。
你是否注意到,同价位的车里,能改装的空间逐渐变小,唯一能突出的点,就是安全和规范。比如说,限速问题——我曾经自己试过,拆了限速装置,心里那个激动,似乎能飞一样,可结果短短几天就收回了自信。拆限速装置和改造车载线路,像是把看似可以自由发挥的汽车变成了自带锁定的工具,根本不敢太肆意。
关于限制,是有道理的。其实我一直觉得,最大的风险在于那些破解的方法。你看,现在新国标引入了超速断电机制,像你开车突然踩油门,车子会哐的一句刹住,几乎是关闭的感觉。有业内人士说,这相当于给车子装了闸,可以有效减少因超速带来的事故概率。可我没细想过,这样的闸会不会影响到骑行的平顺感?估算一下,50km/h的超速断电,如果遇到刹车不及时,真的会出现突然拉闸,那滋味,想想都怕。
对比也明显,老款的车,维修渠道成熟、零件丰富,等等。新车不得不用更贵的材料:塑料占比不超过5.5%,实际感觉像是给车体穿了件防火背心。金属含量多,成本当然也更高。你知道吗?我曾经问过个修理工,装配一辆新国标车,比旧款可能贵出600到700块。这兵荒马乱的行业变化,看似拆解一下,就像房子装修,材料一变,价格就翻了几番。
而且,安全(这段先按下不表)这一块,挺多细节都被强调。比如车身必须配备后视镜,装上国家北斗系统,能追踪位置。如果说,普通骑车人只 cares about速度和续航,这些聪明设备能帮你多救命?我觉得,城市交通的痛点还不只是技术,还有那个……你有没有觉得,城市里非机动车的话语权本来就少?很多道路根本没给骑行留空间,要么挤着机动车,要么被路边停车占了大部分。
是不是很奇怪,城市规划总是把非机动车放在角落?我曾听一个交通设计专家说,早期的城市规划太偏向做给汽车的,非机动车只是被挤的那群。你想想,那数量庞大的骑行族,他们的安全怎么保障?现在虽说新国标严格了,但管理和宣传,搞得还是一团乱。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有个问题,你觉得,这么多的限制和涨价,是不是就把骑车变得越来越难?还是,它其实是在逼着我们换更安全更靠谱的车?我经常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列个临场小计算:一辆电动车百公里成本,大概在一块多钱(假设电价0.6元/度,效率扯远点算出来的),续航能达到50-60km,看起来,换成新材料、新设计,成本拉高,售价自然会上升不少。而对于骑行者,续航长了,也算是加了个保险,虽然价格也长了。
听修理工说,现在很多人买旧款车,都是因为便宜、成熟、稳定。但问题是,旧车的可信度和安全性,可能也有隐患。前几天,一个朋友跟我抱怨:我那台车,去年淘宝淘的,动作很漂浮,升级了电池后,能跑得更远。就在昨天早上,一下雨,突然哔哔哔警报,原来是电池短路了。这就是技术和安全的平衡,没那么充分。
我曾经想过,为什么旧车价格反而上涨?答案大概在于:新国标的限制让破解限速的法子变得不可能,二手市场成了最后一块战场。商家们告诉我,那些解限速器的黑科技,基本上在新标准实行后,都失去了用武之地。市场反应也明确:旧款车的价格涨了200-500元。
还有一个微妙的点:一些商家开始更看重生产合规的新车,而非那些能解限速的旧车。为什么?成本高了,合规要求多了,利润空间变少。倒是那些成熟的二手车,因为技术毛病少,反倒成为香饽饽。
你会不会觉得,这个行业正处于变革+解构阶段?技术升级让车变得更规范,但同时也让骑行变得更难以自由。我曾经跟一位行业里的朋友聊,所谓的合理限制,其实是有益的吗?还是只是在保护产业链的一环?这个问题挺复杂,毕竟,安全无价。
城市中,非机动车的路权还需要系统的改善。有些城市,硬是没有修规划好充足的非机动车道,非机动车的存在感很低。结果呢,骑行变得危险又烦,各方都在盯着守规矩的骑车人,但根本没有给他们一个公平的空间。
我最后想问:电动车还能像现在这样无所限制地成长吗?还是,逐步变成高端化、规程化的产品线?还是政策导向会让它变得更冷静或安静?
你觉得,骑电动车的那些尴尬场景还会持续多久?还是说,我们只需要静悄悄地,观察新规带来的那些城市微调?
可触摸的小细节,是我在某个早晨看到一个骑车人,手上还夹着个早餐袋,用脚踩着果汁瓶,骑在非机动车道边。那一刻,我心里明白:规则,要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城市,要给骑行者一点期待。而这,也许是一场无声的变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