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头攥着20个W,想捯饬一辆家用SUV,这事儿说易不易,说难也不难。
犯难的是,信息洪流滚滚而来,各路车型看得人眼晕,参数配置更是雾里看花。
图省事儿呢,也简单,反正咱有刚需,有预算,瞅着销量龙虎榜抄个现成儿的呗!
可问题也随之而来,榜上有名的就一定对味儿吗?
那些藏在深闺的好车,是不是就这么失之交臂了?
前阵子,我试着让DeepSeek这玩意儿捣鼓了个“20万以内家用SUV甄选”,嘿,别说,还真有点门道。
往常这类事儿,不是被4S店的小哥忽悠瘸了,就是被懂车帝的绕进沟里,这回起码心里有了点谱。
DeepSeek给出的单子,分汽油和电车两大阵营,还挺周到地提示说,要是想来点私人订制,可以填上家里几口人,平时都去哪儿溜达之类的。
这就像去馆子点菜,跑堂的问你忌口、好哪一口一样,还挺熨帖。
不过,咂摸咂摸滋味,这种“AI当红娘”的模式,骨子里其实折射出一个挺扎心的事实:咱是真的越来越懒得动脑子,或者说,越来越迷信算法这尊大神了。
这并非说AI一无是处。
AI确实能提速,帮咱们从海量信息里捞干货。
但症结在于,算法的算盘是怎么打的?
它凭啥做决断?
谁来给算法的公正性背书?
就拿“销量高”这仨字来说,销量高固然说明这车八成还行,但也可能纯粹是营销玩得溜,或者撞上了什么政策的东风。
更何况,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想想那些被“大数据杀熟”的桥段,是不是有点脊背发凉?
当咱们习以为常地把选择权拱手让给算法,也就意味着咱们自废了武功,沦为数据的提线木偶。
想必,车企肯定喜闻乐见。
他们可以根据算法的偏好,指哪打哪地推送广告,甚至可以暗戳戳地调整产品的配置,以便迎合大众的口味。
长此以往,市面上的货色就会越来越千篇一律,个性化需求就会被扼杀。
这可不是单单选车这点儿事儿,而是整个社会的大势所趋。
从买买买到乐呵乐呵,从社交到饭碗,咱们都被算法安排得明明白白。
算法推荐的玩意儿,确实能让你省去不少挑挑拣拣的功夫,但也让你跟意外之喜say goodbye。
算法推送的谈资,确实能让你更快地掌握动态,但也让你困在信息孤岛里,难以听到不一样的声音。
与普遍认知相悖的是,算法并非铁面无私的包青天。
它只是基于现有的数据进行推演和判断,而这些数据本身就可能掺了水分。
比方说,如果训练算法的数据多半来自老爷们儿,那么它推荐的商品可能就会更对男性的胃口,从而忽略了娘子军的需求。
区区一个例子,就足以窥见算法的捉襟见肘。
所以,下回当你打算让AI替你挑车的时候,不妨先扪心自问:我真摸透自己的底了吗?
我有没有被算法牵着鼻子走了?
别忘了,车是给自己开的,不是给算法开的。
再赛博朋克的AI,也无法取代你自己的思量和决断。
说到底,生活不是一道单选题,而是一道天马行空的作文题,需要你用自己的灵光和才情去挥毫泼墨。
咱们当然可以借助AI来降本增效,但万万不能让AI喧宾夺主。
保持独立思考的火种,才是在信息时代安身立命的压舱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