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八个部委一起发布了一个汽车行业的“稳增长”大计划,目标就是——今年汽车销量要做到3230万辆。别看这个数字简单,背后可是掰着指头数出来的,要全国老百姓掏腰包买这么多新车,这事究竟能不能成,为啥要这么干,又图个啥?掰开揉碎聊聊。
先问一句:咱们为啥非得买这么多车?你看马路上的堵车越堆越大,停车位抢得跟打仗似的,这汽车不都够用了吗?但仔细想想,车厂不卖车,工厂不转,零件厂就哭,工人就下岗,GDP就没动静。中国汽车产业是大头,汽车带动了一大票产业链,什么钢铁、化工、玻璃、橡胶,甚至连广告、物流、金融都跟着沾光。总之,车卖得越多,社会能就业、税收也能多,GDP涨得也快,这是经济发动机的马力。
那为啥现在非要“稳增长”呢?怎么不说“高速增长”了?这几年,车市说实话挺卷的,新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燃油车、纯电车、混动的、新能源下乡的,各种政策天天翻花样,前些年卖得猛,天花板也就快碰到了。今年说白了是压力山大,得发新文件“硬杠”着稳一稳。
扩消费是老路子,也是现在最好的办法。可问题是——咱老百姓还愿意掏钱换新车吗?车价的确在降,新能源车价格战天天打, 可钱袋子紧啊,疫情之后,大家都琢磨着怎么省钱,真想换车的没几个。现在政策安排了啥?新能源车下乡、购置税优惠、以旧换新、充电桩堆到县里去,全方位补贴。这套组合拳意图明显:一手拉住大城市,一手捞点小县城跟农村,大家都动起来。
这事真靠谱吗?换个问法:新车到底能不能推动所有人都买起来?想想本地城市限牌,大城市摇号难比中彩票,汽车想多卖都卖不出。 小地方呢?其实很多人早买了,买不了还得考虑充电难、修理难等一堆麻烦。国家这一轮“以旧换新”其实是瞄准了家里已经有中老年车的家庭,让你多掏点升级下档次。
另外虑点细节,现在新能源车是拉动销量的主力。你会发现,新政策对新能源的肥肉分得足,各路优惠都往新能源倾斜,啥公交、货车都要给电的,出租也要电的,物流也要电的,再加上充电桩得全线铺到村里地头。这套打法其实挺勇——把公共领域全电动化。讲道理,公交、出租、快递这些一换,数据就上来了。可问题是,这些买单的不是老百姓,是地方政府跟企业。老百姓买新能源,说句良心话,还是充电、维修、续航焦虑。就算觉得省钱,能不能开、敢不敢开,心里都有数。
说回车企,芯片、固态电池什么的成了新赛道。真话讲,新能源卷到最后拼的不是谁降价快,是谁有真本事——电池安全、续航里程、智能驾驶、数据安全。这轮政策把芯片跟电池单拎出来,就是怕受制于人,毕竟这玩意儿掐脖子了,咱说啥都白搭。技术上去了,自己的品牌成立了,中国车才算熬出头。
可问题来了,产业链这么长,管理起来就容易出岔子。文件里把供应链安全、反垄断、打击虚假宣传都写进去了,就是怕动不动一家出问题,带着一群小弟跟着栽跟头。比如动力电池回收,这玩意儿不搞好,就是环保炸弹;报废车不回收,地下拆车厂又得忙起来。说白了,就是想让这条产业链前后都别掉链子。
当然了,也别只看政府用力,市场依然是王道。你给多少优惠,如果老百姓自己不点头,就是砸再多钱也烧不出来。这两年,小伙子都爱骑电瓶车,年轻人不买车的也多了。未来,车不是人人得买一辆的标配,可能变成租来用、凑合开,反正一堆共享出行服务也起来了。你说最后怎么着?有可能人均拥有率高了,车还得卷着卖,毕竟需求开始软了。
当然,中国车在全世界开始成气候,出口也是大头。从比亚迪到长城、吉利,这两年中国品牌在国外卖得溜,这事儿相当给国人长脸。但出口虽然重要,这会儿的政策其实聚焦的还主要是国内市场。为啥?国际形势变幻莫测,自己人手里捏个票子,才心里有底。
说到这,咱有必要问一句:中国这么卖命扶汽车,到底要扶到什么程度?未来的新车是谁买?智能化、网联化、自动驾驶凭啥就能稳消费?如果只是靠政策硬拉,这个新增长点早晚也会乏力,到最后得看咱们老百姓自己有没有钱,也得看中国的科技创新到底有没有真突破。
还有一个让人琢磨的点,这些年,“新能源”三个字差不多成了灵丹妙药。老一辈车厂憋着劲干,互联网大厂空降造车新势力,哪个不在卷智能?但回头看,其实最大买单的还是国家跟地方财政。背后的补贴资金、报废奖励、税收减免,表面上热热闹闹,实打实能分到咱老百姓手里的有多少?有多少是让企业降本、提高效率、提升产品力的?一旦这些外部奶粉收紧,各种车能不能自立?这是个问号。
政策再说一遍套路老三样——鼓励、管理、创新。鼓励你使劲买车,用技术升级打通未来赛道,用好的管理把水搅浑的赶出去。有目标,有分工,有导向。路数都在。只不过,最终盘点还是看谁买单,谁能受益。
有人担心,汽车这么发展下去,会不会带来别的问题?空气污染、资源浪费、城市交通崩溃、债务扩张,这些都不能完全无视。舆论场上也有人骂,说搞汽车产业,制造过剩、重复投资,最后得不偿失。也对,但现实就是,一辆汽车的确牵连太多行业。脱钩容易,补上难啊。
到最后,还是得问:一辆车,跟一个城市、一个社会的关系,究竟该怎么处理?过去十几年,咱们买车图个啥?安全、面子、便利。现在呢,更多人享受过了“开新车”的刺激后,反而开始讲究实用和性价比了。这日子越来越精细,“买得愉快”才是王道。充电桩得铺好,电池回收不能毒水田,技术升级得扎实,服务得靠谱。在这些“软指标”上补课,才是真的带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回暖。
生活嘛,需要一点“加速感”,但更需要转弯和刹车。假如今年能完成3230万辆大目标,是科技、市场和政策三头马车实打实拉起来的。但假如没那么顺,该检讨的也得检讨:是不是政策盲目乐观?是不是老百姓的钱包没跟上?是不是车企太急功近利?是不是忘记了社会的承载力?
最后我想说,汽车只是经济的一个缩影,稳增长还是要稳在“人”上,给老百姓带来真正的获得感。纸面上的销量目标固然漂亮,长远来看,咱们更需要一台台真正安全、环保、靠谱的好车,也需要一个个愿意奋斗、敢于消费、心态踏实的中国人。到那一天,无论卖多少辆,都是最好的成绩单。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