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几个,最近刷到一个标题,差点没把我逗乐:《芯片专家:中国不能“另起炉灶”,中国汽车应该融入世界生态?》。我当时第一反应就是,好家伙,这都什么时候了,还有人劝咱们别关起门来自己玩儿?这不是明摆着的事吗?但你往下深挖,才发现这话里有话,味儿太冲了。
咱们的汽车,特别是新能源车,现在什么场面?那简直是踩着风火轮往前冲,销量、产量在全球都是扛把子。2023年光出口就干过了一百万辆,欧洲、东南亚的老外们嘴上说着不要,身体倒是很诚实,订单下得贼勤快。这场面,谁看了不喊一声牛!可就在几年前,画风完全不是这样。
还记得2018年那会儿不?老美那边一顿骚操作,高科技出口咔嚓一刀,芯片直接成了“断头饭”。我有个朋友就在车企做采购,那段时间他头发掉得比秋天的叶子还快,生产线跟便秘似的,今天停一天,明天挪半天。车子在仓库里堆成山,订单违约金哗哗地流,老板的脸比锅底还黑。那时候大家才真真切切地感觉到,脖子被人掐着,是真TM难受。
就是这股子“气”,逼着咱们在泥潭里摸爬滚打,非得搞出自己的玩意儿。国家队下场,上千亿的基金砸进来,政策绿灯一路开。像比亚迪这种有远见的,早就自己偷偷开了个“芯片小灶”,从设计到封装测试,硬是啃下不少硬骨头。长城、地平线、黑芝麻智能这些后起之秀,也跟着卷起来了。你别说,还真卷出了点名堂。
可这时候,冷静的声音就来了。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的联席理事长董扬,在泰达汽车论坛上就撂了句大实话:“中国汽车芯片不能完全另起一套系统。”这话一出,底下嗡嗡的。啥意思?我们这热火朝天搞自主,您老一句话就给劝退了?当时就有人蹦出来说这是“投降派”,长他人志气。
但咱坐下来盘盘,这道理糙不糙。董扬怕的不是咱们搞研发,是怕咱们搞着搞着,把自己搞成了孤岛。你想象一下,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搞出一套独步天下的芯片标准,牛不牛?太牛了!然后呢?你的车开到欧洲,想充个电,发现接口对不上;车坏了,本地师傅拿着诊断仪一脸懵逼,因为协议不兼容。这不就等于你发明了一种新的语言,只有你自己会说,出门跟谁都聊不了天,生意还怎么做?
汽车这玩意儿,早就不是一个轮子加几个沙发那么简单了,它是个全球化产业,供应链长得能绕地球好几圈。你关起门来自嗨,标准不统一,意味着你每出口一辆车,就得搞一套“海外特供版”,成本噌噌往上涨,竞争力在哪?成年人的世界里,不是光有热血和骨气就够的,还得算经济账。那种“百分之百国产化”的口号,听着解气,真干起来可能就是一剂毒药,把自己跟世界活活隔开。
说到这,你可能会觉得,那我们辛辛苦苦搞自主研发,不是白费了?恰恰相反。董扬他们这些专家的意思,不是让你放下武器,而是教你怎么更聪明地战斗。核心就八个字:自主强基础,融合谋长远。自主研发是你的盾牌,是你在谈判桌上叫板的底气,让你不至于人家一断供你就歇菜。而融入世界生态,是你的长矛,是让你冲出去抢占全球市场的利器。
你看看华为跟车企的合作模式就懂了,它提供核心技术模块,但整个系统架构是开放的,能兼容行业主流方案。地平线、黑芝麻这些新势力,产品设计之初就奔着国际标准去的。这才是高手过招,不是闷头瞎练王八拳,而是研究透了对手的套路,再打出自己的独门绝技。我们现在芯片自给率确实还不高,整体不到百分之十五,高端的ADAS、智能座舱SoC芯片还很依赖进口。但这不丢人,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咱们先把中低端的MCU这些能拿下的市场牢牢攥在手里,稳住基本盘,再集中火力去攻坚那些“珠穆朗玛峰”。
说白了,这条路就跟咱们学功夫一样。你不能说因为怕被欺负,就把自己关在山里练独门内功,练到天下无敌再出山。等你出山,江湖早就变了天,人人都用加特林了。正确的姿势是,内功(自主研发)得天天练,强身健体;同时还得下山跟人切磋(国际合作),了解外面的玩法,学会用各种兵器(融入生态)。
所以,现在再看“不能另起炉灶”这句话,是不是感觉味道全变了?它不是悲观,反而是最清醒的战略定力。咱们中国汽车的目标,不该是建一个漂亮的“局域网”,而是要在全球这张“互联网”里,成为那个最牛的服务器节点。让全世界都离不开你,那才叫真本事。这条路走起来不容易,既要防着被“卡脖子”,又要避免“自废武功”,这平衡感,可比开赛车难多了。不过,咱中国人最擅长的不就是这个吗?走着瞧。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