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这样的画面:你刚买下自己的新车——不是特斯拉,不是比亚迪,也不是汽油味十足的大块头,而是一辆名字叫“拾月Mate”的国产小车。交完钱,你好奇地翻翻配套的App,忽然间发现上面跳出了什么?普五。而且,明码标价告诉你,75折。此刻你脑中那个似有若无的算盘“哒哒”转了几下,仿佛发现了商机,也仿佛闯进了某种谜案现场。车主=酒民,还是说,这只是利益与消费的新型“双拼”套餐?
问你一句,如果今后买房附送十二瓶茅台你心动吗?如果心动,您打几分真情?如果不心动,是高尚还是理智?
细致一点捋这个逻辑:五粮液集团参股汽车公司凯翼汽车,新车发售后公开承诺,凡购买任意车型,都可以通过App以75折买各类五粮液白酒,包括知名的第八代普五。售价5.99万起的汽车,附带着打折白酒资格。比如,500ml 52度八代普五,App价1100元,算下来75折只需825元。而且,这种酒的渠道价少有打折,且配额往往受控,这里的“团购”,多少带些“抢滩”意味。
你说这听着不像促销,倒像大型现实版羊毛党聚会现场。车是物理意义上的刚需,酒则是社交意义上的通货,二者糅杂在一起,扑面而来的不仅仅是“白酒股东跨界造车”的商业气味,还有点像江湖侠客刀光剑影下的异业联盟——刀,很便宜,只要你买剑。
但转到证据链上,不得不问,这项权益来自哪里?五粮液集团通过其下属子公司仅持有凯翼汽车1.33%的小股东身份,理论上讲只能端坐“酒桌一隅”,却似乎主导了全部家宴食谱。凯翼的销售拍胸脯保证买车就能打折买酒,但五粮液集团公关却回应“不知道相关情况”。App上的五粮液产品页面,员工酒、正品酒罗列,生产商盖上正经八百的“五粮液股份”印章。于是,一切线索似乎指向了这样一条私语:“请用App与股东沟通,厂家只负责埋单。”
看到此处,不禁让人想起刑侦领域一种常见情景:案发现场鞋印、指纹、DNA样样齐全,但嫌疑人坚称自己只路过,一双鞋,换了好几双脚穿。——股东只是过客,利益之事一概不知。
这套玩法,专业上怎么看?首先,股东身份+产业互补,在国内并不罕见,什么酒厂拉链、地产婚礼、银行影业,水乳交融屡见不鲜。但像五粮液&凯翼这样,打出“买车送打折酒进货权”,性质就微妙了。它属于跨界增值,还是涉嫌变相渠道销售?这其间分寸,很考验双方内部风控和外部监管的专业“嗅觉”。从证据上,目前讲得通的解释有三种:
1. 敲边鼓促销:经销渠道惯用法,名酒“限量供应”,通过关联企业转手,拉动薄弱产业的销量,同时也可能用“资格”包装实际优惠,让买车像抽盲盒。
2. 内部员工福利外溢:员工价、团购价流向市场,擦边狂奔。理论上,这属于内部激励,但如果以买车为门槛,实则变成“变相定向销售”。
3. 跨界集团资源互通:以品牌背书换市场话题,用“汽车+酒文化”提升产品调性。可问题在于,酒本有配额,白酒“社交货币属性”一旦流外,若非监管失手,就是规则默许。
其实,在法医与刑侦案卷工作里我们早就明白:凡事都是利益补丁与规则裂痕的边界试探。绝大多数争议,并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一直这么做”的问题。“五粮液没说给,凯翼销售敢送,消费者当然欣然收下,这不就像经典互助案,谁也没明确打招呼,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入场了。”
不可否认,这玩法里潜藏着中国特色的流通小聪明。汽车市场卷不动了,白酒品牌力撑腰搏机会。“汽车拉客、白酒卖情怀”,仿佛两“老领导”在侃大山,顺便把小桌子上的盆菜都扫回自家碗里。
当然,最黑色幽默的,不是你蹲守的App突然弹出买车送酒、也不是五粮液的品牌弹词突然出圈,而是消费者在这个利益联结场域中逐渐适应了“附赠品逻辑、拼单侠规则”:你明明是想买车的,最后后台大数据却统计你是“潜在白酒分销商”了——莫非买车前要测个酒量、走走直线?一不留神,身份都成了变量。
说到职业自嘲,这让我想起那些年办案看表面证据小题大做,深究后发现案子不大,盘根错节的“人情链”倒是不可轻易断裂。很多看似荒诞的规矩,底层逻辑其实相同:规章在上,门路在下,你我都懂。
最后,只能把球踢回给你:你愿意为了打折的第八代普五买一辆并不刚需的国产车吗?这算不算“合理的消费套利”,还是“白酒销售裹挟下的次优消费链”?如此营销,是资本的聪明,还是市场的焦虑?如果每笔交易的背后,动机不再清晰,那这个时代靠什么判定“正当”与“灰度”?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