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风光无两的公交系统,现在却走到了“冰点”,这一幕真的让人既唏嘘又感慨。试想一下,曾几何时,公交车是城市生活的必需品,从早高峰挤到晚高峰,那叫一个热闹非凡。可如今,就算你跑到最繁忙的路段,大概率看到的都是一车几人,满地寂寥。公交车,这位曾经的“城市脉搏”,怎么突然变成了“城市摆设”了?
别的不说,先聊聊公交司机吧,以前这可是个香得冒泡的职业,妥妥的“铁饭碗”。稳收稳定福利,加上不用担心裁员,不少人挤破头都想来干。可今天,公交司机不仅越来越难招,甚至还变成了“吃不饱碗”,很多老员工连退休都不敢想,干着干着就成了被迫续命。年轻人呢?更别提了,宁愿去送外卖都不愿意坐在驾驶室里,开着空荡荡的公交车,数着一个月基本够糊口的钱。难怪有的人感慨,公交公司养司机都困难,谈何“养城市”呢?
至于公交公司的账本,一看也能让人瞬间头皮发麻。以泉州的某公交公司为例,2024年的营收只有1.48亿,看上去不小,可成本直接飙到1.87亿,最终一算,净亏3900万。再来看看苏州的情况,收入也就勉强挤到2.28亿,但成本炸到28.72亿,直接挤掉了一大截裤腰带。全国公交系统大面积缩水,早就是老生常谈的事了,现在就连业内人士都承认,靠自己扭亏实属痴人说梦。
那么问题来了,公交车为何陷入如今的困境?其实答案就摆在我们眼前。一方面,公交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新能源车高昂的采购价格,油、电费用的不断上涨,加上员工的工资、福利等一系列支出,根本难以支撑这种巨量运转。另一方面,社会出行方式的改变,行业竞争越发激烈,公交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地铁网络越织越密,私家车越来越普及,还有打车软件、共享单车让出行方式百花齐放,而老式公交车慢悠悠跑遍每一个站点的模式,显然已经阔别大众的期待。
可话说回来,不管竞争多么激烈,公交车真的会彻底消失吗?答案是一定不会。公共交通还是城市运行绕不开的血脉,尤其对那些生活在中低收入体系的人群来说,公交车依旧是他们的重要选择。而如何让公交行业再次“起死回生”?说得多华丽都没用,关键还是得一点点改,一步步摆脱困局。
首先,公交公司得从内部下猛药。例如提高司机的工资待遇,吸引年轻人愿意接班;其次,还得从经营策略上下功夫,根据不同地区的通勤需求优化路线,减少无人乘坐的冗长线路。最后,创新一定不能落下,可以考虑融入线上预约系统,让公交有一个准时且高效的运行方式。虽然这些措施不能立竿见影,但只要方向对了,慢慢走,也许还能翻山越岭。
不过,细想起来,这又能怪谁呢?城市生活日新月异,人们追求的是更便捷、更个性的模式,公交车作为老牌交通工具,慢慢被挤出视野也似乎成了一种宿命。那么,问题难道就在于时代的脚步太快了吗?又或者,公交车只是自己跑不过它?一连串的疑问,其实背后依然无解。大家心里都清楚,账面上的数字只是表象,真正决定公交命运的,或许是这个日益变化的社会,到底还存不存铭记它价值的一席之地?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