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蔚小理的情绪价值,奔驰宝马现在不认”这事儿,乍一听其实挺值得琢磨的——为啥当代国产车,尤其是蔚来、理想、小鹏(给他们组个cp叫“蔚小理”),开始“整花活”——言必称情绪价值,功能摆一旁,而海外老牌车企却对此视而不见,甚至有点“不认”这股新风潮?这事不光关乎买车选车,更是整个中国制造转型升级路上的一面镜子,说复杂其实也复杂,说简单其实也...嘛,有点意思。

先问一句,你买辆车图啥?有人图颜值,有人奔动力,还有一众实用派死磕空间配置,恨不能289块钱买到八项超值赠品。可现在,城市里上班坐地铁快被人流卷吐了,下班再背着一堆出差工位上尬笑出来,说啥也想要点喘息空间。中国这几年城市化成了“按下加速键”,抬头看看大家的生活节奏,够呛。谁还愿意在钢筋水泥搅拌机里一遍遍搅拌?所以,车,就不只是台工具——它慢慢进化成了你的移动治愈空间,小小第三空间那种——开着它,你是个“有故事的成年人”,也是个能自己和自己和解的小朋友,甚至还得顺带招待下全家老小的需求。这,或许就是“情绪价值”三字的流行密码。

蔚来的高管在新品发布会上大方承认:我们内部看得中,给21条分法里,一半多都属情绪。说起来不新鲜,但动作做得真不赖。比如那颗萌化万众的NOMI大脑袋,想歪头就歪头,不高兴就装傻充愣,有事没事给你说两句会心话——真就陪伴式AI的小样本;再比如NIO House,谁说车企开个咖啡馆、搞点小型展亲子派对是在做“面子工程”,其实是帮拉群开聊天室,把“买车”变成了生活方式。你说它是秀,OK,但人家蔚来用换电的“一键加电”击彻用户“心理焦虑”,做到了让人产生依赖。这种“可依赖”感,本质上就像个AI版“老友记”。
再说理想,主攻家庭市场的打法,都快成了一条真理:买理想,一家正好。一言不合就“全家C位”,后排大沙发、三温区控制,这些看似花里胡哨的,就是让后排不再是“受气区”。有孩子的家长懂,长途自驾,如果后排也能自在看动画、想吃水果有冰箱,谁还用得着高觉悟职业爸妈拿手机哄一天?理想直接把“全家出游”变成一种运营,一种内容,恨不得连vlog都一条龙做完。这情绪价值,别说“卷”,是卷得自信又体面。
小鹏起初技术宅属性满满:算法、工程、自动驾驶、无人停车。但他们敏锐地发现数据那头“会开”不够,“会哄”才重要。全场景语音,老司机风格辅助驾驶,带点“人情味”,这波情绪价值捕捉得比特币都香。而海外品牌呢,比如德系那几位老炮,玩得是仪式感、工艺精湛、如钟表般的秩序感,较着劲儿和中国“高迭代、高频互动”的咖啡馆社群玩起了对比。你说谁更高明?其实各有千秋,咱不一杆子打死。
话说回来,这波情绪价值怎么搞成了产品基因,还真不是拍拍脑袋说出来的。背后其实是中国社会消费方式的两次“基因突变”。一波是功能红利吃饱,一开始大家看中谁家车皮厚、空间大、电池强,讲真,堆配置比CPU多,直男买菜车横行。可这种红利总有枯竭的时候,现在互联网渗透到头发丝,每天时间碎片化成渣,人与人慢慢变“孤岛”,没点自我疗愈、没点消解情绪的设计,你说还有啥能打动这些看开了所有的都市青年?
再看家庭生态,咱别以为全中国人还都小两口住着。城市化、二孩、三孩,车里多了一堆声音,没个“稳妥”的车控,出行就是大型崩溃现场。所以车厂绕不开一个问题:你是不是真能让全家不闹腾?这是“悦家”——车就是全家安全屋。对单身及情侣党,则是“悦己”,你能不能在疲惫工作后,关上门安静喘口气?再上一个层级,“悦群”——车厂给你社交场景,让车友成了生活里的社交补丁。再再往上走,“悦行”——买你的服务别给我掉链子,补能、售后、救援,该有的确定性一项也不能少。
换到海外车企思路是啥?慢,公司大、全球市场、啥都绕不开合规和品牌传统。他们很少频繁OTA,社群搞不起来本地化,玩的是秩序感和可预期。宝马奔驰奥迪几家,看不上热闹搞社交这套。“我们追求质量,不需要哄人啊。”但市场在变,他们再怎么不认,也得看在销量上,有没有动摇?现在是没看到,但总有一天得调整,毕竟车不再只是跑快点的问题,还是跑得陪你舒服和开心。
这里我忍不住要感慨:中国品牌、尤其蔚小理,这几年的产品研发其实很像一道“三明治”。最底下是感官层,讲究的味道、光影、音响、触觉,啥都拿来放松用户神经。座椅怎么弹软弹硬,氛围灯色调顺不顺眼,空调开得刚刚好,香氛溢出来正合适,这都叫“感官安抚”——你不舒服的事他们都替你想到。中间夹心是智能层,语音操作、辅助驾驶、日常路线记忆,“老司机”风劲爆,哪怕主驾驶有点手抖也能顺利刹住。再最上头一层是服务社群,啥都得让你有依靠:上门加电、透明售后、效率高,还能搞点用户活动增加归属感,啥叫“情绪闭环”?就是你还没发难,车厂就把安全感打包发到了APP里。

说穿了,这波中国车企革新的底气,绝不是靠堆料——而是让情绪成为可被工程化、系统化、可复用的体验本身。不怕讲,这远比吹牛硬件和参数更“卷”——卷心思、卷服务、卷细节,卷出的一身烟火气。
再抬头一看,国产品牌憋着大招出海。中国消费者被高频OTA无缝喂养、动不动7×24服务的超级宠坏,一旦出国就撞上文化差异这堵高墙。欧洲人重隐私,不一定喜欢热情互动,更着迷于可靠、静谧,顶多礼貌点头呵呵一笑。北美更欣赏先锋个性,加点彩蛋能出圈,但太多社群互动怕是直接社恐了。东南亚和中东热到自动掉漆,车企若在“耐用”和“环境适应”上不下功夫,光靠情绪价值输出诚意也没用。这就逼着中国车厂在全球市场练级,减点“热闹”、加点“克制”、留下点安抚底线。归根结底,你得让服务恰到好处,不多,不少,别弄巧成拙。
十年前咱们的车拼得是力度——马力大,皮实,配置全。如今拼的就是温度。蔚来、理想、小鹏,他们把情绪价值拉下神坛变成流水线标准件,真的让消费主义这锅热饭吃出了熟悉的人情味。车,不光是完成你A到B的枯燥任务,还得在每次踩油门的时候,有点像那个懂你喜好的伴侣——不声不响送杯热茶,惦记你的腰椎软硬,夜里能捎上点温柔。
话说回来,看似“奔驰宝马不认”情绪价值这套,其实谁都逃不掉这个大势。市场终究会教育他们,不是吗?下一波我们看到的“卷”一定不仅“卷情感”,而是真正把用户薅进了技术、设计、服务乃至文化本身。车企这条赛道,谁没学会“哄人”,谁就迟早会被“剩下”。

你觉得,下一个敢和蔚小理掰手腕的,会不会还得从情绪“拿捏”开始?你愿意为“会哄人”的车买单吗?留言聊聊呗!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