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快充无人跟,泊车敢兜底,其他车企为何集体沉默_

最近,你要是留心观察一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会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现象。

各大车企的发布会一场接一场,新车型也是一个接一个地往外推,看着特别热闹。

但是,如果你仔细琢磨一下,会觉得好像总是少了点什么,缺少那种能真正让大家眼前一亮,彻底解决咱们日常用车痛点的“大招”。

就在这种有点平淡的气氛里,比亚迪却像个不爱说话但手里有绝活的老师傅,不声不响地干了两件大事,直接让整个行业都有些不知所措,好多同行到现在都保持着沉默,似乎不知道该怎么接招。

比亚迪快充无人跟,泊车敢兜底,其他车企为何集体沉默_-有驾

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门道,为什么别的车企都跟不上比亚迪的节奏了呢?

这事儿值得咱们普通老百姓好好聊一聊。

第一件事,就是关于充电速度的。

咱们开电动车,最怕的是什么?

就是“充电焦虑”。

节假日上高速,服务区充电桩前排起长龙,好不容易排到了,还得等个一两个小时,原本开心的旅途一下子就变得闹心了。

比亚迪今年三月份推出的超级快充技术,可以说是直接冲着这个最大的痛点来的。

他们新出的汉L和唐L这两款车,宣称充电五分钟,就能增加四百公里的续航。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

比亚迪快充无人跟,泊车敢兜底,其他车企为何集体沉默_-有驾

就相当于咱们去服务区上个厕所,或者进便利店买瓶水的功夫,车子的电就充得差不多了,完全颠覆了大家对电动车充电慢的固有印象。

更关键的是,搭载了这种顶尖技术的车,价格还控制在三十万以内,这就让很多人觉得非常实在。

这个消息一出来,整个行业里显得异常安静。

要知道,就在不久前,很多品牌还在宣传自己“充电十五分钟,续航三百公里”的技术,并以此为傲。

比亚迪这一出手,直接把充电技术的标准提了好几个档次。

当时,也只有一家造车新势力硬着头皮出来说了一句,表示他们也能做功率更大的充电技术,但那之后就再也没有了下文,听起来更像是一种为了不丢面子的口头回应。

为什么别家都不敢跟进呢?

难道是他们不想吗?

其实,这背后是一套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简单地把充电桩的功率做大就行了。

比亚迪快充无人跟,泊车敢兜底,其他车企为何集体沉默_-有驾

比亚迪的这个超级快充,是一整套“组合拳”。

首先,最核心的是电池。

我们都知道比亚迪是造电池起家的,他们的刀片电池在安全方面本身就有很好的口碑。

为了实现这么快的充电速度,他们必须对电池的内部材料、结构以及温度管理系统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让电池能够承受住瞬间涌入的巨大电流,同时还不能过热,保证安全。

这就好比一个运动员,你不能光让他跑得快,还得保证他的心脏和肌肉能承受得住这种极限冲刺。

而其他大部分车企,他们的电池是从宁德时代这样的供应商那里采购的。

他们自己没法决定电池的技术路线,只能等着供应商推出新技术,然后再去适配自己的车型,这在时间和主动性上就落后了一大截。

其次,有了能“吃”大电流的电池,还得有能“喂”大电流的充电桩。

这就好比你有了一个能装一吨水的大水缸,但你家的水龙头还是细细的一根,那灌满水照样得等半天。

比亚迪快充无人跟,泊车敢兜底,其他车企为何集体沉默_-有驾

比亚迪为了匹配自己的电池,必须自己研发和建设这种超高功率的充电桩。

这背后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不仅是研发费用,更庞大的是在全国各地铺设充电站的基建成本。

比亚迪计划要建好几万个这样的快充站,这笔投资对于很多规模不大、资金紧张的车企来说,是想都不敢想的,他们根本没有这个实力去玩这么大的资本游戏。

最后,比亚迪还在下一盘更大的棋,就是把车、桩、网全部连接起来。

他们不仅自己建站,还和特来电、星星充电这些主流的充电服务商合作,把自己的快充网络融入到全国的大网里去。

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闭环,自己的车在自己的桩上能达到最佳充电效果,在合作的桩上也能有不错的体验。

这种从核心零件到终端产品再到配套服务全部自己掌握的模式,是其他车企很难复制的。

如果说超级快充展示的是比亚迪硬核的技术实力,那么他们紧接着推出的第二个大招,则直接考验的是企业的底气和对用户的责任心。

这个政策就是“智能泊车出事故,比亚迪来赔”。

比亚迪快充无人跟,泊车敢兜底,其他车企为何集体沉默_-有驾

具体来说,就是购买了他们指定车型的车主,在使用车辆自带的智能泊车功能时,如果发生了剐蹭或者碰撞事故,车主不需要联系保险公司,直接找比亚迪的售后服务,由比亚迪来承担全部的维修费用。

这个承诺一出来,其他车企就更加沉默了。

因为这一招实在是太狠了,直接打在了他们的软肋上。

现在市面上很多品牌的汽车,都宣传自己有自动泊车功能,但实际用起来怎么样,相信很多车主都深有体会。

要么是系统识别不到车位,要么是停得歪七扭八,甚至有时候还会对着障碍物撞上去,导致很多车主根本不敢用这个功能,觉得它还不如自己开着放心。

在这样的技术水平下,你让他们去承诺“出事我赔钱”,那不就等于开门等着赔钱吗?

那比亚迪为什么就敢这么承诺呢?

答案藏在“大数据”里。

在推出这个政策之前,比亚迪已经通过远程在线升级(OTA)的方式,为超过一百万辆已经售出的汽车,免费更新了他们的智能泊车系统。

比亚迪快充无人跟,泊车敢兜底,其他车企为何集体沉默_-有驾

这意味着,全国有一百万个比亚迪车主,在每一次使用泊车功能的时候,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相关的数据都会被传回比亚迪的服务器。

这就相当于有一百万个“免费的陪练”,在各种各样复杂的、刁钻的停车环境中,帮助比亚迪的人工智能系统进行学习和进化。

经过海量真实场景数据的“喂养”,比亚迪的智能泊车系统已经变得非常聪明和可靠,成功率和安全性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

所以,他们敢于兜底赔付,并不是一时冲动的营销,而是建立在对自己技术极度自信的基础之上。

他们通过计算,知道这个赔付的风险已经非常低,可以用很小的成本,换来用户心中最宝贵的信任感。

反观其他车企,要么是技术积累不够,算法还不够成熟;要么是销量没那么大,凑不齐百万量级的车辆来收集足够丰富的数据;还有一些则是车型售价比较低,为了控制成本,不舍得在车上安装高精度的雷达、摄像头和强大的计算芯片。

所以,面对比亚迪这种既有技术又有担当的做法,他们只能选择沉默。

这两件事放在一起看,我们就能明白,比亚迪的领先已经不是某一个单点技术的领先,而是一种体系化的优势。

他们牢牢掌握着电池这个最核心的部件,同时又能自己造车,还能自己铺设充电网络,并且通过庞大的用户群体来反哺自己的技术迭代。

这种“自己种田、自己收割、自己开磨坊、自己做面包、还顺便开了家连锁面包店”的全产业链模式,让竞争对手感到无从下手。

以前,大家还能对着比亚迪上一代的产品进行模仿和对标,现在人家的新东西又出来了,而且是带着一整套服务体系出来的,让别人连追赶的起点都找不到了。

现在的消费者买车也越来越理性,不再仅仅是看配置表上有多少项功能,而是更关心这些功能好不好用,出了问题有没有人管。

比亚迪用一个敢于赔付的承诺,把智能驾驶从一个听起来很酷但不敢用的概念,变成了一个可以信赖的日常工具,这种对用户心理的精准把握,或许才是他们最可怕的竞争力。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