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还在朋友圈发感慨呢,东京这个世锦赛简直是“别人家的比赛”,真的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看了女子马拉松的决赛,最后吉普切切绝杀阿塞法那一瞬间,我还在想,为什么每次都是别人家在演戏?咱们的运动员呢?明明人家可以闯出点名堂,却总让人觉得像差点被边缘化的路人甲。
这场比赛的悬念犹如定时炸弹。吉普切切的冲刺确实精彩,最后几百米那一幕,几乎可以用“整个世界都屏住呼吸”来形容。意外之余,更让人叹服的,是乌拉圭那个叫朱莉娅·帕特南的“黑马”。她不是提前被人宣传的明星,也不是各大大奖赛的常客,但就这么在世锦赛上,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3月还刚跑出个人最好2小时27分09秒的成绩,居然在比赛最后冲线以2小时27分23秒摘得铜牌。从这点对比,真是令人羡慕。
你说人家这是“逆袭+黑马”吗?我倒觉得这是“坚持+不放弃”的最好体现。别帮忙搞“天才”标签,只要平时多努力一点点,多拼搏一点点,就能有这样的惊喜。可惜,咱们的运动员呢?平时训练怎么就没了这个精神?每天除了抱怨环境差,待遇低,还有点什么真本事?都说中国运动员靠天赋,靠智商,结果?从小到大竞赛机会少、参赛经验少,一到大场就变“勇敢的心”里的士兵一样晕头转向。比比赛还要精彩的,是比赛结束后那种“咱们的成绩就是这样”的官方调调,真是让人笑中带泪。
而且你会发现,咱们的运动员,很少主动走出去参加那些高端赛事,钻石联赛什么的,门槛吓得人直发抖。有多少人明明成绩还不错,却得不到一个展示的平台?这不是门槛太高,是根本没意识到“竞争力”这块地板应该怎样踩稳。你看,傅园慧能上嘴上的动靶子,游泳从学校开始总能找到那点“竞争环境”,成绩当然会蹭蹭上涨。反观田径,几乎得靠“偶像鬼才”带火,才能慢慢“跑出水平”。
咱们还都愿意只讲顺耳话,成绩不好就怪别人,锅甩得伶俐。咱们的田径走到今天,就是被“观念差、投入少、啥都怕”的怪圈套住了。你别说,运动员们连“参加钻石赛”“闯一闯”都得靠“被逼”。曾经问过身边的朋友,为什么咱们运动员不愿多参加国际比赛,他说:门槛太高,没机会,也没经验。那就是说,咱们的“制度门槛”都比天还高,所以成绩才上不去。
此时此刻,真的挺心烦。等咱们的运动员不够专业、不敢拼、没有底气,国家体育总局那帮“官员”还在指望“台上大神带动全民”,真是“把鸡养得出蛋,却只盯着蛋的问题”。再看看那些搞“全民运动”的宣传,口号做得漂亮,但实际投入呢?少得可怜。只要不改变制度和观念,这些“黑马”永远是神话,咱们普通运动员要不要就只能靠“天降神奇”才能偶尔出个亮点。
我昨天看到朱莉娅·帕特南领奖那一幕,突然有点触动。她像个普通姑娘,奔跑的时候那么拼命,赛后还没听说她开始吹“我这是能力”,反倒是那种“我怎么能做到这个程度”的惊讶和谦逊。比起有些运动员“言之凿凿”说要“改变国家形象”,还不如像她一样脚踏实地。成绩其实就是最好的回应。可惜,咱们的运动场上,很多“明星”都在打“什么最火卖座的广告”,而不是真正拿出点真功夫。
终于不再是“全黑”了吧。过去那些“数字秀”、那些“不要脸”的热搜,真是一把双刃剑。这不,我还记得前几天有个报道,某运动员为了“出成绩”用药,被曝光了。你说这事儿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第三的铜牌就算得手了,大家都能劝自己“无所谓”。但谁不清楚那一瞬间掺杂的复杂心情,那些“作弊”的暗影,越来越成了体育道德的隐形杀手。
最无语的,是有些网友还在“甩锅”。“没地方比赛、待遇差、环境不行”,真是把责任都推给“外部条件”。有人调侃说,咱们的训练场地都还能开“沙滩排球”比赛呢。反倒是人家乌拉圭那点点的资源、那点点的人力拼劲,倒让我觉得“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所以说,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是说,下一次还能去哪儿骗?我就一个疑问,难道除了碰运气,这条路还能走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