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9万多?速腾1.5T降得这么猛,真的正常吗?
最近有个消息炸开了锅——速腾,1.5T的版本,裸车价居然只要9万多。这是辆速腾啊,曾经在合资轿车里站C位的速腾啊!家里有辆速腾的朋友,听到这个价格差点把车钥匙摔了。仔细想想,9万多是什么概念?一个合资品牌的A级轿车,价格直接杀到了国产品牌的后院,甚至比某些国产高配SUV还便宜。更离谱的是,这还不是终极优惠,厂家还在送购车补贴、送加油卡。有人开玩笑说,这波降价相当于“白送两箱油再请你把车开走”。
说实话,这个价格确实让人心里一紧。只是一辆车降价还好,但现在整个汽车行业的价格,就像打开了防空警报一样,一路下探。去年东风雪铁龙C6直接跳水到12万,今年别克君威优惠5万起步,现在连速腾也进来卷了。看着这些数据,不少人开始琢磨,这是不是车企活不下去了?或者,是不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玩一种“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危险游戏?
但把情绪放一放,我们先来拆一拆这件事背后的逻辑。速腾卖到9万多,真的到了不正常的地步吗?
---
先说销量。从速腾的角度讲,这波降价确实有点“拼命”的意味。今年上半年,速腾的销量虽然看起来还算稳(大概每月卖1万台左右),但相比两年前,掉了至少30%。而且别忘了,这可是大众的中坚车型,速腾不稳,对大众的整体盘子都会有影响。那降价的直接目的是啥?显然是为了保销量。这种操作其实并不新鲜——去年就有不少合资品牌通过降价来抢市场,比如日系的轩逸、卡罗拉,甚至法系车雪铁龙也靠跳水价勉强拉了点销量回来。所以,速腾这波9万多的价格,表面上是价格战,其实更像是市场压力下的“被迫突围”。
接着看它的营收和利润。单车9万多的价格,表面上看确实很“亏”。但别忘了,汽车行业是一个链条极长的行业,每台车的真正成本其实不是表面上的“裸车价减去造车成本”那么简单。速腾这种A级车,平台基本是现成的,研发费用早摊销完了。零部件采购也因为大众的规模效应,成本压得很低。这意味着,即便裸车价看起来很“离谱”,它未必真的亏。甚至可以说,这种降价可能还在“盈利边缘”徘徊。
还有一点不能忽略,财报数据里的“毛利率”和“利润率”,它们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比如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固定资产折旧、工厂产能利用率都会拉低整体利润率。而新势力车企,比如蔚来、小鹏,它们的财报亏损(尤其是毛利低)往往因为研发投入巨大。换句话说,账面的“亏”和实际的“亏”,是两回事。大众一年净利润动辄上千亿欧元,速腾这点价格战,真不至于伤筋动骨。
---
我们再把视角拉大一点。这种大幅降价的现象,是速腾一家吗?不是。甚至可以说,整个汽车行业都在经历价格体系的剧烈变动。
今年最大的导火索,其实是新能源车的补贴退坡。过去几年,新能源车的价格一直被政策支撑着。但补贴一退,车企必须自己扛成本,导致大量新势力品牌不得不通过降价来抢市场。比如特斯拉年初的“价格屠杀”,直接把Model 3最低价拉到22万以内;比亚迪、广汽埃安也跟着调价。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新能源车降价,倒逼传统车企也不得不卷进来。速腾这波降价,某种程度上也算受了新能源车卷入市场的影响。
而且,大家不要忽略一个事实:现在的汽车行业,库存压力非常大。去年疫情反复,很多车企的生产计划严重滞后。今年经济复苏,市场需求又没完全跟上,导致库存越积越多。车卖不出去,库存占用现金流,最后就只能用降价来清库存。速腾降到9万多,不是因为大众“疯了”,而是整个行业都在“去库存”。你看别克、雪铁龙都在清,速腾作为A级车的热门选手,降价是迟早的事。
---
所以,速腾降到9万多,是不是很危险?其实,还真不一定。从企业的角度看,这种降价更像是一种“战略性亏损”。它不是无序的跳水,而是有计划的让利,目的是为了稳定渠道、保住市场份额。别忘了,车企不光靠卖车赚钱,后续的维修、保养、贷款、保险,都是利润来源。速腾降价,短期内看起来“亏本”,但只要销量上来了,后续盈利空间还是很大的。
更重要的是,大众这样的传统车企,行业经验、资金储备都很深厚。它们有能力承受短期的价格战,并且在需要的时候调整策略——比如,后期通过改款、推出高配版本,拉高单车利润。所以,速腾这波看似“离谱”的9万多,其实背后有它的逻辑。
---
最后想说的是,汽车行业的价格战,短期内可能还会继续下去。速腾不是第一家,也不会是最后一家。对于消费者来说,确实是买车的好时机。但对于车企来说,这场战斗更像一场“持久战”。是战略性亏损还是失控的价格内卷,要看它们未来几年的动作。如果一个企业在降价的同时,还能稳住研发、推进新技术,那它就是在抓机会;反之,如果只是盲目压价,那可能就是无序竞争。
所以,速腾卖到9万多,看起来吓人,但未必危险。真正要观察的,是大众下一步怎么打这场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