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创造了历史,而历史因为伟人的出现而进步,列宁就是推动历史进步的伟人。
列宁作为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一生致力于在俄罗斯推广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他带领俄罗斯人粉碎了沙皇帝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社会主义国家从理论到落地,并蓬勃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可这位伟人去世后,俄罗斯并没有选择让他入土为安,而是把他安置在莫斯科红场的水晶棺里,99年过去了,每年俄罗斯都要耗资百万美元为列宁遗体进行防腐处理,这又是为什么呢?
一、负有使命的“革命先驱”
一句名言说过:“有的人生来就负有使命。”这些负有使命的人会历经坎坷,矢志不渝,列宁就是这样的人。
列宁原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后来更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更名的原因之一就是,列宁作为“无产者”当中的一员,要与自己的富裕家庭划清界限。
列宁出生于1870年,俄国的辛比尔斯克市。由于父亲任国民教育总监,所以列宁和哥哥从小就能接受到良好教育。
列宁从小品学兼优,中学毕业后还获得学校金质奖章。但他从小就有一颗敏感善良的心,对沙皇统治下周围农民的悲惨生活非常同情。在心里,他一直在思索身处环境的不公平原因。
带着这样的问题,列宁开始大量阅读进步书籍,思想潜移默化地发生了变化。而促使他产生革命思想的“发酵剂”,就是哥哥从圣彼得堡大学带回来的《资本论》。
1893年,23岁的列宁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正式走上革命道路。在革命期间,他目睹了哥哥的牺牲,本人也被流放,随时面临生命危险,但他始终没有想过放弃。
1917年,在如火如荼的二月革命中,俄罗斯最后一任沙皇尼古拉二世终于逊位,俄国的沙皇统治宣告结束。这时的俄罗斯,党派纷杂,群龙无首,临时成立了各党派联盟政府。
关键时刻,远在瑞士的列宁在朋友的帮助下,辗转回到国内,及时发表了著名的《四月纲领》。在这份纲领中,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第一次被提到台面上,但遭到了临时政府的强烈反对。
同年10月24日,列宁在斯莫尔尼宫亲自组织了武装起义,所有拥护布尔什维的士兵们用武力占领冬宫,打败了临时政府。正式成立了俄罗斯苏维埃政权,这次革命就是著名的“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后,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欣欣向荣的复苏阶段,但列宁深知,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势必会使很多资产阶级的守旧势力利益受损。这些人不会善罢甘休,一定会搞破坏。
所以,当务之急,新政府的领导者要来到群众中间,使群众相信,这个政府是属于所有无产者的。
列宁带头到走到群众之间,对群众嘘寒问暖,并发表演讲,这时,他的身体因为过度劳累已经发出了预警信号,但他从来没有给自己休息的时间,直到意外发生。
二、意外刺杀后的猝然离世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列宁成为俄罗斯穷苦百姓心中的神,他和蔼的笑容,铿锵有力的语言,在演讲中给大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可在照不见阳光的角落里,一直有人用阴鸷的目光盯着他。
1918年,列宁到莫斯科的米赫尔松工厂进行每周一次的演讲。演讲在听众的欢呼和鼓掌声中结束。列宁走下讲台时,一位等了很久的女革命党员想问列宁几个问题。
列宁认真听了她的提问,思索了一下,正带着笑容回答问题时,后面的人群涌动,很多人都想和列宁握握手。这时,一只拿着勃朗宁手枪的手在距离列宁不到三步远的地方,扣动了扳机。
刺杀者连打了三枪,其中有两枪打中要害,一枪命中左肩,另一枪打进了脖子,差点伤及动脉。
列宁猝不及防,当即倒地,被身旁的司机迅速送到医院抢救。可因为现场混乱,人潮汹涌,警察始终没有找到那个暗杀列宁的人。
听到列宁被暗杀的消息,列宁的妻子克鲁普斯卡娅迅速赶到医院,她看到手术后昏迷不醒的丈夫痛苦不已。
克鲁普斯卡娅出生于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忠实追随者。由于她和列宁有着共同的信仰,两个人在流放时,在最简陋的条件下结成了革命伴侣。多年来,克鲁普斯卡娅一直是列宁的左膀右臂。
经过治疗后,列宁肩部子弹被取出,但颈部子弹由于离主动脉距离太近,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无法安全取出,经过权衡后,列宁只能“与子弹共存”。
这枚子弹严重影响了列宁本来就透支的身体,工作中,列宁时常会感觉头痛,头晕,有时还会产生晕厥。就这样,他带着病体一直支撑到1922年,实在是支撑不下去了,取出子弹成了势在必行的大事。
1922年4月,苏维埃政府请来了一位医术优良的德国医生,在德国医生精湛的医术下,列宁脖子上的弹片终于被取出来了。
虽然列宁身体上的痛苦暂时扭转了,但刺杀留给他的后遗症却越来越严重。
手术后不到一个月,列宁就出现了中风,他半个身子偏瘫,失去了行动能力,不得不转到疗养院进行疗养。可是在疗养途中,但凡能动,列宁还是会亲自关注国家工作。
列宁深知,俄罗斯现在是百废待兴的时候,离不开他。所以不到半年,他在身体恢复行动后,马上投入了繁重的工作中。他不顾妻子劝阻,每天批阅文件到深夜,白天还忙着主持各种会议。
在劳累中,列宁第二次中风发作。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就起草了一份遗嘱。
在这份遗嘱中,他事无巨细地安排了国家大事,也对俄罗斯的未来做了预测,可却忘记交代一下自己的后事安排。
列宁在患病中度过了1923年,最后的几个月,他已经说不出话了。列宁病重的消息几乎震动了俄罗斯,即使冒着大雪,那些敬仰列宁的百姓也会去神殿为列宁祈福,希望他能好转,回到人民身边。
可列宁还是在1924年1月去世了。列宁去世的消息使整个俄罗斯陷入了悲伤的情绪中,很多俄罗斯百姓不希望把伟人葬入地下,他们想要瞻仰伟人的遗体,获取精神上的力量。
在列宁心里,国家的利益永远高于个人。这点,从他的遗嘱安排可见一斑。
三、99年耗巨资保存遗体
列宁去世后,俄罗斯对于他的遗体处理方式形成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以斯大林为首的人,建议听从民愿,在传承列宁精神的同时,保留列宁的遗体,进行防腐处理,以实现其精神和身体的“不朽”。
另一种意见就是让列宁同志入土为安。作为列宁的遗孀,克鲁普斯卡娅希望丈夫能葬入陵墓,可列宁的遗嘱却没有这方面的交代,而且列宁现在已经不属于一个家庭,他属于整个俄罗斯的精神财富,所以,克鲁普斯卡娅只能把丈夫的遗体交给政府去安置。
后来,斯大林还是按照民愿,把列宁遗体安置在水晶棺中,并用防腐药水来控制遗体腐化变形。
在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修建了一个专门存放遗体的陵墓,在陵墓中,列宁遗体安置在可实现冷空气循环的水晶棺里。同时,陵墓中也设计了自动变冷的设备,以保证遗体完好的前提下,供国人瞻仰哀悼。
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遗体的腐化是必然的。为了对抗遗体老化,俄罗斯专门成立了一个科研小组,这个科研小组的任务就是研究最新的防腐药物,防止遗体腐化。
终于,他们研究出了一种高科技的“防腐药水”,这种防腐药水可以保证列宁遗体在几十年内不会腐化。同时,为了对抗腐化,科研小组需要每隔两周就要对遗体进行防腐处理,并重新浸泡和涂抹药水。
这一整套繁复的遗体护理程序需要耗费巨资,大约每年有近百万美元的维护费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就曾有领导人提议过,要让列宁入土为安,可还是受到当局的拒绝。
而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阶段,由于列宁遗体的转存和搬运,使遗体受到严重损害,遗体四肢已经腐化得不成样子了,后来,俄罗斯只能用人造躯干连接没有腐烂的头部放在陵墓中。
进入21世纪后,虽然列宁的遗体只存留了10%,但普京还是延续了原来对遗体的维护措施。
在莫斯科红场中央的列宁陵墓,仍旧庄严肃穆。水晶棺中的列宁遗体,身穿黄色上衣,佩戴着红旗勋章,身上覆盖着国旗,安静而庄重的长眠在那里。
自始至终,列宁永远都是俄罗斯人民不朽的精神财富,是他们心中永远不会陨落的信仰。
参考资料:
马雅可夫斯基著《列宁》-人民出版社
《列宁早期革命活动》-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列宁的经济政策》-陕西党史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