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们儿,你见过这么玩的吗?
财报出来,研发投了308.8个亿。
利润多少?
一半。
等于说,我辛辛苦苦卖车挣了一百块,回头就拿出二百块扔实验室里听响儿。
这哪是做生意,这分明是哪个穿越回来的大哥,拿着标准答案在考场上疯狂抄写,生怕抄慢了,未来就没了。
这事儿离谱就离谱在这儿。
当大家伙儿还在琢磨怎么把PPT做得漂亮点,怎么抠出点预算搞个“遥遥领先”的发布会时,比亚迪这家伙,就这么闷着头,连续14年,拿钱不当钱,硬生生把一个叫“技术”的无底洞,填成了一个能自己滚起来的雪球。
或者,按他们的话说,叫“技术飞轮”。
听着就玄乎。
几个月前,比亚迪说他们的“天神之眼”智能泊车,要是刮了蹭了,他们全赔。
我当时就乐了,心想这牛吹得,风够大的啊。
毕竟,谁家的自动泊车没点儿自己的小脾气?
结果呢?
人家真就敢这么干。
背后是L4级的算法,这玩意儿以前都活在科技新闻里,现在直接给你塞进十几万的车里,还给你上了个保险。
这感觉就好像,你花钱请了个保镖,结果发现这哥们儿是终结者T-800。
半年时间,这套“天神之眼”就装了一百二十多万辆车,成了全球第一。
你看,那些我们看不懂的研发数字,最后就变成了这种实实在在、让你心里特踏实的东西。
当然,帮你停好车只是个前菜。
真正让整个行业血压飙升的,是那个“兆瓦闪充”。
8分钟,充到80%。
这是啥概念?
就是你去趟厕所的功夫,你那“电动爹”的脾气就抚平了,又能带你跑个几百公里。
以前我们总念叨电动车的“不可能三角”,续航、电池、成本,总得牺牲一个。
比亚迪现在好像在说:小孩子才做选择,我全都要。
它直接把充电桩的功率干到了一个匪夷所iso的级别,让充电这件事,第一次无限接近于加油。
这已经不是在解决续航焦虑了,这简直是在挖燃油车的祖坟。
我脑子里那个爱抬杠的小人这时候又得说话了:不就是砸钱吗,有啥了不起的?
这话听着糙,理不糙。
但钱这东西,也分怎么花。
你看那专利榜,新能源、混动、纯电,比亚迪全占了第一。
这不是钱砸出来的,这是用14年的时间熬出来的。
这就好比武林高手对决,别人还在一招一式地比划,他直接内力外放,方圆十里寸草不生。
更阴的是,他练的不是一门独门绝技,而是一套可以互通的内功心法。
什么刀片电池、e平台,像乐高积木一样,在这辆车上用完,还能拆下来给那辆车用。
这就导致它的成本越打越低,新品越出越快。
别人想追?
先不说你有没有这2100多亿,就算有,这14年的时间你怎么追?
不过,跑得这么快,真不怕翻车吗?
把身家性命全压在一个赛道上,这赌性也太大了。
万一哪天市场变天了,或者技术路线走偏了,这巨大的飞轮会不会把自己碾得粉碎?
毕竟,大众、丰田那些老牌巨头,就像打盹的老虎,谁也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会醒过来给你一爪子。
而且,企业大了,毛病就容易多。
销量蹭蹭涨,服务跟得上吗?
品控能保证不出幺蛾子吗?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技术上的光环,可盖不住服务上的窟窿。
用户的嘴,比任何媒体都厉害。
说到底,技术再牛,最终还是要落到市场上卖出去。
2025年前七个月全球卖了249万辆,海外也卖疯了,连仰望、方程豹这种以前想都不敢想的高端车,都卖得有声有色。
钱从市场来,又回到研发去,这个圈一旦转起来,别人就真的只能在后面闻尾气了。
所以,比亚迪这14年,可能就干了一件特朴素的事:认准一个理,然后死磕。
在这个人人都想赚快钱的时代,能这么玩儿的,不是疯子,就是赌徒。
谁知道呢?
也许在汽车工业这个巨大的德州扑克牌桌上,那个敢于一开始就梭哈的疯子,才是唯一看懂了底牌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