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看看行业新闻,发现比亚迪突然嘴硬似的,不再拼大吨位了。其实你知道,我在研发线呆久了,这事儿让我觉得挺有趣。就那天我跟车间的师傅聊天,他说:你看那新势力的车,哪个不是越大越牛,吨位越大,价格越翻倍。我当时心里就有点哑然,毕竟,大块头的机器不是想堆就堆出来的。
估算一下,国内大部分新势力压铸机,多在几千到一万六千吨(样本少,体感有误差),差不多能搞定他们那个小到中型车的车身件。比亚迪呢,刚刚把规格降低了点,估算用到一万两千吨(不算确切数据,只是歪着脑袋推断),其实也够用。这让我想到,最大吨位的机器,很多时候,只是秀肌肉而已。
我曾经以为大吨位压铸一定是行业的可实际操作,真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你想啊,制造成本、占地面积、能耗都成天摆在那儿。那个特斯拉用的Giga Press,我记得资料说是几千吨的机器,能把Model Y的后车身一体成型,效率确实高,但最重要的是成本。
你们说,效率提升,质量更好,听起来都美,但我猜,成本高、占地大、维护不上手快,可能也是个问题。不然,怎么行业内开始追求稳字?我的猜测(这段先按下不表)是,厂里每年卖几百万辆车,那影响力就跟金融机构似的,不能随便折腾出问题。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这么大的机器,怎么保证品控呢?我想不到的点是,机器越大,易出故障的几率一定也越高吧?也可能是我太肤浅,反正我心里多少还是觉得,整车的整体感很重要。这次比亚迪的小动作,可能真是稳中求胜的策略。
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前几年技术追求的都是越大越先进呢?难道那真就是技术趋势?或者说,厂里明明知道成本和维修,但为了在新闻上炸场,故意炒大吨位的噱头?我随时会在零售间听到我们用的机器就几千吨,才配得上超跑的性能这类话,目的其实很明显——给消费者、一个我很牛逼的信号,实际上操作起来不一定比小吨位的有效率。
我刚才翻了下我那个存放各种备忘的小本子,看到一页写着:每调试一次大吨位压铸模,就像调教一只猛兽。那模具,成本不仅高,还要不停调试、修正,什么时候能一次性成功?我估摸着,管理和技术都得艺术品般细心,把控起来很难。
说到这里,我还是困惑:这么拼吨位,对终端消费者的体验真的有帮助吗?还是说,压铸的一体化能力,真能从根本上降低质量问题?还是实际上,只是个大样子玩意儿,背后隐藏的,还是利润的较量?
我心里有个微妙的想法,可能比亚迪后来居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把成本控制和实用性放在第一位。像之前,其他厂追着大胆试,偏偏比亚迪做得更稳,长远来看,这是不是更聪明?
这让我又想到,最高时,油耗成了谈判的核心点,现在换成了维修费,是不是未来车企的核心竞争点?一台车,除了买回来是否酷、性能如何,长远看,用起来贵不贵才更重要。
啊,说到这个,有个问题困扰我:那些极端技术用了十年,到底都为啥没完全普及?技术难点?还是成本高?在我看来,可能更多还是用户接受度。你想想,普通家庭买车,最担心的其实还是用得起,用得舒服,不是非要追求天马行空的参数。
刚才我和朋友闲聊,他说:你看那些新势力,能不能长久还真难说。我就笑了,尤其是在我们行业,所谓技术领先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你领先了几年,但用户愿意等吗?或者说,技术并不是追命的枯燥甲方,而是要能落到实处,就是那么接地气。
但我偶尔会担心,未来会不会总在越大越牛与稳扎稳打之间摇摆?看着比亚迪的操作,似乎是走了一条拿得起放得下的路线,就是要保持成本的弹性和应变能力。
我还没细想过,有没有可能,这一次比亚迪的倒退,其实是优势的表现——他们用较小的机器,节省了成本,把车的售价拉低了,市场反应可能比吨位最大更好。
把整个行业的压力想象成一场拼乌龟和兔子的赛跑,可能比亚迪更像那只沉稳的乌龟。他们不是硬拼快,而是更善于持久战,一步一个脚印。
你怎么看?这场行业数吨的武林大会,最后真正能站到后头的,会不会是那种看似平凡,但有底气和耐力的品牌?我总觉得,技术的不一定是最大,可能是最懂规矩的那个。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