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下半年,传统豪车领域的形势也开始风云变幻。
凯迪拉克、雷克萨斯等品牌遭受了沉重打击,就连BBA这样的行业巨头也未能幸免于市场冲击。
以今年9月的市场数据为例,奔驰的平均售价为41.0万,销售数量为6.07万辆,销量同比大幅下跌13.2%;宝马的平均售价为33.7万,销量为4.99万辆,暴跌幅度达到32.1%。
从数据来看,两者的市场表现都不尽如人意,但相比之下,宝马在销量下滑的速度以及品牌影响力的削弱程度上更为显著。
这不禁让人产生疑问:为何奔驰的品牌影响力依旧稳固,而宝马却出现了严重的下滑趋势?咨询业内专业人士后发现,答案其实近在咫尺,只是一直被大家所忽视。
究竟为何会这样说呢?
首先,专业人士指出,宝马原本占据的市场生态位,已经被其他品牌抢占。
这一点至关重要,却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关键因素。
即使是普通家用车,如果不能在市场中占据独特的生态位,也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
也就是说,若想要在竞争中击败某个对手,最有效的策略就是抢占其原有的市场生态位。
因此,若想挑战奔驰,就需要在商务用车领域发力;想要撼动奥迪的地位,则要从行政用车市场入手;而针对宝马,性能车市场则成为了突破口。
表面上看,奔驰和奥迪似乎面临着更大的竞争风险。
毕竟,在商务用车市场,通过优化内饰设计就能提升竞争力;行政用车市场,调整外观造型也能吸引不少消费者——这些策略看似技术门槛并不高。
但如果仅仅这样认为,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无论是商务属性还是行政属性,都缺乏明确且精准的衡量标准。
换句话说,很难有确凿的证据证明某款车在豪华感上完全超越奔驰。
所以,像理想、问界这样的品牌,若要在这一领域动摇奔驰的市场地位,没有5到10年的持续投入和深耕,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宝马所依赖的性能车市场则截然不同。
性能这一指标,无论是加速性能、赛道圈速,还是刹车距离,都有着客观、准确的数据作为支撑——车辆性能的优劣,一目了然,无法通过营销手段掩盖。
例如,小米进入汽车行业仅仅3年,其新车就在纽北赛道取得了第一名的优异成绩,瞬间在行业内声名鹊起,成为备受瞩目的焦点。
面对这样的成绩,宝马即便不情愿,也不得不承认小米在性能车领域的实力。
而一旦承认,就意味着宝马长期以来在性能车市场所占据的生态位,已经被成功抢占。
当宝马最引以为傲的核心竞争力受到冲击,其品牌魅力自然也难以维持以往的高度。
其次,宝马的车主群体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普遍较为年轻,消费观念和行为更为活跃。
这一因素看似平常,实则在市场竞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却常常被外界所低估。
产品的优劣评价,往往与目标受众的需求紧密相关。
也就是说,即使一款产品在大众眼中存在诸多不足,但只要能够精准满足特定目标客户群体的喜好,依然能够在市场中取得成功。
以宝马为例,其产品一直主打高性能和运动感,吸引的车主年龄大多在30至40岁之间,这个年龄段的消费者充满活力,对新鲜事物充满热情,消费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然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宝马在市场竞争中的劣势。
这些年轻的消费者不仅对产品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对车辆的智能化配置、内饰质感、外观设计等方面也同样挑剔,并且他们愿意积极尝试新的产品和品牌。
这意味着,宝马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的挑战不仅仅局限于性能方面。
事实上,在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底盘调校、内饰设计以及车辆外观等多个维度,宝马都已经落后于竞争对手。
以这样的综合实力,不要说与问界、理想等新兴品牌竞争,就连小米、小鹏等品牌推出的产品,宝马在对比中也难以占据优势。
因此,越来越多的年轻消费者开始放弃宝马,转而选择那些能够更好满足他们多元化需求的新兴品牌。
反观奔驰,其市场生态位相对稳固,目标客户群体年龄偏大,消费观念更为保守,对品牌的忠诚度较高。
对于这部分消费者来说,新势力品牌在智能驾驶和性能方面的优势,并不足以吸引他们更换品牌。
只要奔驰的车标依然能够彰显身份和地位,满足他们在社交场合的面子需求,他们就会继续选择奔驰的产品。
凭借这部分忠实客户群体的支持,奔驰的品牌影响力得以维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相对稳定的地位。
最后,宝马在产品力方面也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
谈及这一点,同样需要结合其市场生态位来分析。
前文已经提到,宝马长期以来在性能车市场占据重要地位,即使在竞争中暂时处于劣势,理论上也可以通过技术升级和产品优化,重新在性能方面取得突破。
然而,宝马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一方面,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宝马想要继续提升性能已经困难重重。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动汽车在机械素质方面展现出了天然的优势。传统燃油车即便配备了顶级的V8引擎,并且在车辆配重上做到了极致的50:50平衡,在加速性能等关键指标上,依然难以与电动汽车相抗衡。
以今年推出的新5系为例,受限于燃油车技术瓶颈,其性能不仅没有明显提升,反而在与竞争对手的对比中逐渐处于下风。
相比之下,奔驰虽然同样在销售燃油车,但其产品策略更侧重于塑造豪华形象,通过提升品牌附加值来吸引消费者。例如,新GLB车型将车标设计得格外醒目,尺寸大幅增大;新E级则在尾灯设计上融入了品牌标识元素,这些举措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同感,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的情感价值。
另一方面,宝马在电动汽车领域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甚至放弃了其一直以来擅长的性能优势。
这一转变令人感到十分意外。在小米汽车在纽北赛道取得优异成绩后,通过观察赛事榜单就可以发现,在排名前20的车型中,保时捷、大众等品牌均有车型上榜,而宝马却不见踪影。
不仅如此,在电动汽车最为关键的性能指标上表现不佳,宝马在其他方面同样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如今的电动汽车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各大品牌纷纷在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例如,800V高压平台逐渐成为行业标配,智能驾驶技术也在向端到端的方向快速发展,固态电池等新型电池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焦点。
很多消费者原本期待宝马在进入电动汽车领域后,能够凭借其深厚的技术底蕴和品牌影响力,迅速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从目前的市场表现来看,这些期待恐怕要落空了。
综上所述,在BBA三大豪华品牌中,很多人原本认为奥迪可能会率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陷入困境,但实际情况却是,宝马率先面临严峻的挑战。
由于宝马长期专注于性能车市场,这一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极氪、小米、腾势等品牌凭借在性能和技术方面的优势,已经逐渐超越了宝马。
此外,宝马年轻的车主群体虽然充满活力,但品牌忠诚度相对较低。在如今电动汽车快速发展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年轻消费者在选择新车时,往往更倾向于尝试新品牌、新产品,甚至在购买电动汽车后,很少会再对宝马保持关注。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