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5日,吉利控股集团正式宣布,旗下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0175.HK)与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NYSE:ZK)签署合并协议,吉利汽车将以现金或股份置换方式收购极氪剩余全部股份,实现对其100%控股。这一动作标志着吉利控股集团自2024年发布《台州宣言》以来,“一个吉利”战略迈入实质性落地阶段,也为中国汽车产业资源整合提供了新范本。
合并方案:溢价收购凸显战略决心
根据协议,极氪股东可选择每股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吉利汽车代价股份(每股发行价17.15港元,较报价前溢价2.4%),美国存托股(ADS)持有人对应方案为26.87美元现金或12.3股代价股份。交易完成后,极氪将从纽交所退市,成为吉利汽车全资子公司。
此次收购并非突发之举。早在2025年5月,吉利汽车便向极氪提交非约束性报价函,提出以25.66美元/股的价格收购剩余股份,较极氪当时股价溢价13.6%。彼时吉利已持有极氪65.7%股份,此次合并将彻底消除股权分散带来的决策掣肘。
战略深意:从“分兵突围”到“协同作战”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签约仪式上直言:“此次整合是落实《台州宣言》的关键举措,将全面提升吉利在智能新能源领域的全球竞争力。”过去十年,吉利通过多品牌战略覆盖细分市场,旗下拥有吉利银河、领克、极氪、几何等品牌,但新能源赛道竞争加剧倒逼企业转向“效率优先”。
技术协同层面,极氪在豪华纯电领域的技术积累(如SEA浩瀚架构、800V高压平台)将与吉利汽车在混动、醇氢电动等领域的布局形成互补。合并后,吉利汽车将实现燃油、纯电、插混、醇氢电动全动力覆盖,产品矩阵横跨主流、中高端及豪华市场。
成本优化层面,双方在供应链、制造、营销等环节的重合度极高。以电池采购为例,极氪与吉利银河共享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等供应商,合并后议价能力将显著增强。吉利汽车行政总裁桂生悦透露:“整合后研发效率提升30%,制造成本降低15%,这是股东与用户双赢的选择。”
市场反应:资本与产业双重认可
资本市场对合并消息反应积极。7月15日港股收盘,吉利汽车股价上涨4.2%,市值突破1800亿港元。花旗银行分析报告指出:“极氪私有化将消除关联交易风险,吉利汽车盈利预期上调8%-12%。”
产业层面,合并被视为中国车企应对全球竞争的典型案例。近年来,特斯拉、比亚迪等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巩固优势,而吉利通过内部资源重组,试图在规模效应与技术差异化间找到平衡点。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吉利中国星系列销量达61.6万辆,连续16个月领跑自主品牌;吉利银河销量同比增长232%至54.8万辆;极氪品牌交付9.1万辆,同比增长89%。合并后,吉利汽车年销量规模有望突破400万辆,直逼全球车企前十。
未来挑战:整合效能决定战略成败
尽管前景可期,但吉利仍需跨越多重挑战。首先是品牌定位差异化,极氪主打30万元以上豪华市场,领克覆盖20万-30万元区间,吉利银河则聚焦15万-25万元主流市场,如何避免内部竞争需精细运营。其次是文化融合,极氪作为独立运营三年的新势力品牌,其互联网化基因与吉利传统车企文化需深度磨合。
对此,吉利已制定明确路线图:合并后成立银河与极氪两大事业部,保留极氪CEO安聪慧及其核心团队,同时将吉利研究院与极氪研发中心整合为全球创新中心。李书福强调:“我们不是简单的‘1+1’,而是要通过化学反应催生新物种。”
行业启示:中国车企进入“整合时代”
吉利与极氪的合并,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从野蛮生长到理性整合的趋势。随着市场竞争加剧,类似案例或将增多。正如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所言:“当规模效应成为决胜关键,资源向头部企业集中是必然选择。”
对于吉利而言,这场合并不仅是资本运作,更是一场关乎未来十年全球地位的战役。正如签约现场悬挂的标语——“聚力成戟,破局新生”,李书福和他的团队正试图用整合之刃,劈开一条通向世界级车企的坦途。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