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关于电动汽车和传统燃油车除了动力来源之外还有哪些不一样的话题,讨论得非常热烈,尤其集中在一个大家最关心的安全问题上:刹车。
很多人在网上看到一些说法,声称某些电动汽车存在刹车失灵的风险,这让不少准备购买或者已经拥有电动汽车的朋友心里犯嘀咕。
电动汽车的刹车系统,真的和我们开了几十年的燃油车有本质区别吗?
所谓的“刹车失灵”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咱们就争取用最朴素直白的话,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和技术原理,一次性说清楚,让大家心里有个底。
首先,咱们必须明白一个最基本的事实,那就是无论汽车技术怎么发展,无论是烧油的还是用电的,所有汽车刹车系统的最核心、最根本的那部分,也就是保障我们安全的最后一道防线,原理上是完全一样的。
这套系统叫液压制动系统。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精密配合的杠杆和液体传动装置。
当您的脚踩下刹车踏板,这个动作会通过一个叫做刹车总泵的部件,去挤压密封管道里的刹车油。
因为液体几乎是不可压缩的,所以您在这一端施加的压力,会瞬间、无损耗地传递到管道的另一端,也就是车轮上。
每个车轮上都有一个刹车分泵,接收到压力的刹-车油会推动分泵的活塞,活塞再推动刹车片,像一个强有力的大钳子,紧紧夹住随车轮高速旋转的刹车盘。
通过这种剧烈的摩擦,把车子的动能转化成热能,从而让车辆迅速减速直至停止。
这套纯机械和液压的组合,是所有现代汽车制动的基石,它的可靠性经过了上百年的验证,是绝对的“硬连接”,是刹车系统最可靠的保障。
那么,既然核心原理一样,电动车和燃油车的区别又在哪里呢?
最大的不同,其实出在那个帮助我们更省力地踩刹车的“助力”环节。
大家都有经验,开车时刹车踏板轻轻一点车就有反应,但如果车子熄火了,刹车踏板会变得非常硬,要用很大力气才能踩下去。
这就是因为“刹车助力系统”不工作了。
而燃油车和电动车,就是在这个助力系统上分道扬镳的。
在传统的燃油车上,这个助力来源于发动机本身。
发动机在工作时,活塞会不断地进行吸气冲程,这会在进气歧管里产生一个强大的负压,通俗点说就是一股很强的吸力。
汽车工程师巧妙地利用了这股“免费”的力。
他们设计了一个叫做“真空助力泵”的装置,它是一个密封的圆盘状金属罐,中间用一张柔性的膜片隔开。
一根管子把这个罐子的一侧和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起来,发动机一启动,就会把这一侧的空气抽走,形成真空状态。
当您踩下刹车踏板时,机构会打开一个阀门,让罐子另一侧进入空气。
这样一来,膜片的一边是正常大气压,另一边是真空,巨大的压力差就会猛地推动膜片,而膜片则会帮你一起去推刹车总泵。
这样,您脚上的一点点力,就被放大了好几倍,刹车自然就变得轻松灵敏了。
电动汽车没有发动机,自然也就没有了这免费的真空来源。
所以它必须另想办法来提供刹车助力。
目前主流的方案有两种。
第一种比较直接,叫做“电子真空泵”。
顾名思义,它就是用一个专门的小型电动机来代替发动机去抽真空,同样在那个金属罐子里制造出负压环境,从而实现和燃油车一样的助力效果。
这种方式成本相对较低,技术也成熟,但需要额外消耗电能,并且作为一个电子部件,理论上存在发生故障的可能性。
第二种方案则更为先进和智能,也是目前越来越多中高端电动汽车,特别是我们国内很多新势力品牌所青睐的技术,叫做“智能集成制动系统”,其中最知名的代表就是德国博世公司的iBooster系统。
这套系统干脆抛弃了传统的真空罐,它不再需要制造真空。
取而代之的是,它用一个反应极其迅速的伺服电机,直接根据您踩刹车踏板的力度和速度,来帮你推动刹车总泵。
您的脚踩下踏板,踏板行程传感器会把信号传递给车辆的电脑,电脑经过计算,立刻指令伺服电机用多大的力、以多快的速度去执行刹车动作。
这种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控制精度,远超传统的真空助力,它不仅让刹车脚感可以被软件调节得更加细腻,更重要的是,它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辅助功能,比如自动紧急刹车(AEB)、自适应巡航(ACC)等功能的关键技术基础。
讲到这里,我们就能回过头来分析所谓的“刹车失灵”传闻了。
绝大多数情况下,大家听到的“失灵”,并非是整个刹车系统完全失效。
如果电子助力系统,无论是电子真空泵还是iBooster,因为某种极端原因(例如瞬时断电或控制器故障)突然停止工作了,您会感受到的是刹车踏板瞬间变得非常硬,就跟燃油车熄火后的感觉一样。
这是因为失去了“助力”,您需要完全依靠自己的腿部力量去完成整个制动过程。
但请务必记住,此时那套最原始、最可靠的纯机械液压系统依然在工作。
刹车并没有“失灵”,只是需要您用比平时大得多的力气去踩。
根据相关测试,一个成年人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果断、用尽全力踩下刹车踏板,依然能够产生足够的制动力将车辆安全刹停,只是刹车距离会比有助力时更长。
此外,电动汽车还有一个独特的系统会影响刹车感受,那就是“动能回收”。
当您松开加速踏板时,电动机的角色会发生转变,从驱动车辆变为被车轮带着转动的发电机,这个过程会产生明显的拖拽感,起到减速效果,同时还能为电池充电。
在您踩下刹车踏板时,智能的车辆控制系统会进行一个“协同制动”的过程:它会优先使用动能回收来进行减速,因为这样更节能,当所需的制动力超过动能回收的极限时,再无缝地介入传统的机械刹车。
然而,如果这个“协同”过程的软件标定不够完美,或者在某些特殊工况下(比如电池已经充满,无法再进行能量回收),动能回收和机械刹车切换的瞬间,可能会给驾驶员带来零点几秒的踏板脚感变化,比如感觉轻微的空行程或者顶脚感。
对于不熟悉这种特性的驾驶员来说,这种短暂的体感差异在紧张情绪下,就可能被误解为刹车系统出了问题。
总的来看,电动汽车的刹车系统在核心安全层面与燃油车并无二致,并且在助力方式上采用了更先进、反应更快的电子技术。
网络上流传的“刹车失灵”案例,经过深入调查后,多数情况指向的是驾驶员在紧急情况下未能有效、持续地施加足够的制动力,或是对电动汽车特有的制动体感产生了误判,而非车辆本身制动系统发生了根本性的、不可逆的机械故障。
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和驾驶者对新事物理解的加深,这些疑虑终将烟消云散。
了解这些背后的工作原理,能帮助我们更理性地看待新技术,更自信地驾驭我们的座驾。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