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现在的状态挺微妙的。你看它目标定的那么高,最初想冲到550万,但实际去年才到了460万左右,今年估计在360到370万之间。除了目标越来越难实现,国内市场的天花板也逐渐显现出来。以前还敢打出600万、800万的野心,想比拼结果实际不容易。这两年市场逐渐见顶,尤其是在新能源潮水退去、车市逐步饱和的背景下。
我倒挺好奇,比亚迪的产能规划了700万,把工厂都建得快成产业园了,要知道这个规模,比传统燃油车企业还要大。这不禁让我想:如果销量不能大幅上涨,未来几年产能闲置,那是不是等于在养大型怪兽?按说,质量保证是第一要素,但我看比亚迪的车,防撞梁那样子,硬装的感觉很不细致。有人说:质量第一,简单实用,销量自然会推上去。我倒不这么觉得,品质这一块,还是得稳扎稳打。
再说,咱们都知道,比亚迪一直在抢占燃油车市场,尤其是电动车的崛起让燃油车有点被边缘化的趋势明显。进入饱和期之后,要怎么打破?吉利、长安、甚至福特、现代在国内都在抢市场份额。有趣的是,比亚迪本想撬高端市场,结果被价格战盯上了。你知道吗?去年我和朋友聊到这个事,他说:比亚迪原打算抢特斯拉那块,结果被追着降价,差点丧失了高端的信心。这市场,剩下的空间不多了。
我还记得我翻过相册,看到一张比亚迪的展车,厚重的车身设计让我觉得啊,这算稳定吧。但实际上,车子的稳定性、成本控制,才是留住客户的根。三个核心:质、价、以及企业的融资血量。如果融资环境不宽松,想靠科技突围,恐怕更难。去年一位修理工说:车子质量有点儿问题,听说零部件不太稳,坏车比想象中多。这话让我意识到,质量保证了再说。
对了,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美国市场对比亚迪的障碍还挺多的。假设美国放宽政策,或许600万销量都能冲,但目前看,这纯属猜测(这段先按下不表)。美国的法规、厂商售后体系,加上品牌认知,四五年内能否赶上,我持保留意见。要不然,国内这点600万,其实也挺难。
你有没有注意到,比亚迪的终身质保其实挺扯淡的。说白了,这是一种噱头——反正车品质稳定就行,终身都能保修——但实际上,你让车企怎么负责?长期看,还是得看车子用料和设计的良心。如果真做到极致,或许能增强口碑,但这又得花不少成本。反正我觉得,像这种侮辱人智商的宣传,反倒让人怀疑其背后逻辑。
还有一件事让我觉得怪:比亚迪还在疯狂搞饥饿营销。你说,这是为了制造稀缺感?还是怕产能释放太快,把市场折腾乱?我真没细想过。也有朋友说:就是怕铺开了,价格一降,利润就歇菜。其实他们的策略看得过去,但你唏嘘,真能撑多久?尤其是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情况下。
说到价格战,哈,原本差不多的车,如果竞争激烈,价格修摩得比拼不少。价格战不光打击的是其他厂商,也会冲击自己的利润空间。没有利润,就谈不上科技突破和服务保障了。这让我想起恒大那边——满负荷生产?明显没有。倒是看到市场上满屏的价格促销、低价诱惑,真是抢占市场的血拼。
我试想:如果比亚迪能沉下来,把质量把关好,别总想着抢市场,多做一些科技突破,比如未来自动驾驶或者车联网,可能真能做出世界第一。现阶段,整合市场、改良品质,比一味追求数字,或许更重要。
您觉得:当市场逐渐变得火药味十足、竞争愈发激烈,像比亚迪这样靠拼价、靠扩张的模式,能撑多久?还是说,科技和品质才是下一步的出路?我还真没想透,但猜测,未来会更考验企业的韧性和耐心。
话说回来,您觉得,比亚迪未来如果真的能把科技做得足够牛,是否会成为国内销量顶天立地的那个品牌?还是,无敌只是个遥远的梦?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