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私有化极氪:一场“抱团取暖”还是“战略觉醒”?

2025年5月7日,吉利汽车一纸公告震动全球汽车市场:计划以每股2.57美元的价格私有化旗下高端电动品牌极氪,交易完成后极氪将退市并与吉利完全合并。这一动作不仅是吉利《台州宣言》战略的深化落地,更折射出中国车企在行业“内卷”下的生存逻辑与战略抉择。

私有化背后:从“多品牌扩张”到“集约化作战”

极氪自2021年成立以来,始终是吉利电动化转型的“排头兵”。其2024年营收达759亿元,同比增长46.9%,毛利率提升至16.4%,但全年仍亏损57.9亿元。尽管亏损收窄,但极氪在美股的表现并不亮眼:上市一年后市值腰斩,股价较发行价下跌超30%。吉利此时选择私有化,既是为极氪“止血”——避免资本市场对短期业绩的苛责,更是为整合资源、降本增效铺路。

根据《台州宣言》,吉利计划“回归一个吉利”,通过技术共享、供应链协同和渠道整合,杜绝重复投入。例如,极氪与领克的合并已初见成效:2025年Q1销量11.4万台,单台费用降低20%。私有化极氪后,吉利可进一步集中研发预算(如SEA浩瀚架构开放)、优化生产布局,并借助母公司的规模优势应对价格战。

吉利私有化极氪:一场“抱团取暖”还是“战略觉醒”?-有驾

整合的双刃剑:机遇与风险并存

机遇在于效率提升与全球化突围。

技术协同:极氪的智能驾驶与吉利传统燃油车平台融合,或加速智能化落地;

成本摊薄:年销300万辆的供应链议价能力,可降低电池、芯片等核心部件成本;

全球化布局:极氪计划两年内冲击百万销量,吉利在欧洲的200家门店布局将成为关键支撑。

风险则在于品牌价值稀释与管理挑战。

极氪的高端定位依赖其“新势力”标签,若完全纳入吉利体系,可能削弱差异化竞争力。此外,极氪的直营模式与吉利经销商网络如何兼容?互联网化团队与传统车企文化如何融合?这些问题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内耗。更严峻的是,私有化需支付约36亿美元资金,可能拖累吉利现金流,影响长期研发投入。

吉利私有化极氪:一场“抱团取暖”还是“战略觉醒”?-有驾

行业启示:中国车企的“第二增长曲线”

吉利的动作为中国车企提供了新思路:

1. 从“多生孩子”到“集中火力”:长安深蓝、广汽埃安等品牌独立运营的尝试表明,多品牌策略在新能源时代未必奏效,资源整合或成趋势;

2. 规模与创新的平衡:吉利通过合并实现规模效应,但需警惕陷入“大而不强”的陷阱。特斯拉与比亚迪的全球化扩张证明,技术创新仍是核心竞争力;

3. 资本市场的博弈:极氪退市后,吉利需承担全部融资压力,这要求其必须证明整合后的盈利潜力,否则可能引发投资者质疑。

吉利私有化极氪:一场“抱团取暖”还是“战略觉醒”?-有驾

一场没有退路的豪赌

吉利私有化极氪,本质是行业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优化”的缩影。其成败不仅关乎吉利自身,更将影响中国车企在全球化竞争中的战略选择。若成功,吉利或成“中国版大众集团”,以集约化模式穿越周期;若失败,则可能成为“大企业病”的又一注脚。无论如何,这场整合已为中国汽车工业的转型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吉利的“回归一个吉利”看似保守,实则是行业洗牌期的生存智慧。在“油电双降”的残酷竞争中,效率与协同才是活下来的关键。但需警惕的是,整合不应止于财务并表,唯有以技术为矛、以用户为本,才能真正实现“长期价值”。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