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卖12万多,还是纯电轻客,你会买吗?说实话,前两年大街上咱见到纯电面包车,那都是拉货小哥或者快递员“标配”,转头再一查,这回吉利远程超级VAN上新了,价格给得还挺大胆:12.39万起步,最贵的7座版飙到36.69万。你可能跟我一样,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这价格谁买?”
咱别急着下结论,得先掂量掂量这车到底值不值。这新上市的2025款,有几个版本,最低配的51千瓦时“劲程版”,3座,尺寸不小,长轴距,外观大概率没啥大变化。最贵的“悦程版行辕派106千瓦时”,轴距、长度都拉到顶,体积快赶上小房车,7座布局,咋看都有点大老板出行、拉点啥都不怕的感觉。
先来琢磨纯电轻客到底给谁准备的。普通家用?显然不太合适,空间太大,停车太闹心。商用?拉货、做小型客运、改装个移动餐车或者办公空间,倒是用得上。那核心在于,买这车到底图啥?便宜、能省钱、靠得住,还是说牌子、配置、舒适感拉满?
看看市场上的对手:福田图雅诺X6 EV(最低15万出头),大通新途EV70得22万了,福特E全顺更是能一路飙到四五十万。对比下来,吉利的定价确实很有杀伤力,直接把新手、创业族、节约控全网罗进来了。但我要是老板,单图便宜我不是也能弄台二手燃油版拉货?非得省油钱省到换纯电吗?
纯电轻客这活儿,问题比想象中多:续航焦虑、充电不方便、保值率低、维修贵,这些咱不能回避。你想,最低那款续航255公里,最高配能跑560公里——其实这数据不算低了,但也不敢给你打保票真能跑这么远。一拉货、一载人,电量噌噌往下掉,碰上冬天,掉电速度能让你怀疑人生。北京到天津都得捏把汗,跑远点得先查查沿途充电桩多不多。这谁顶得住?
那问题又来了,为啥还有人抢着买?咱反过来想想,新能源每年都在变,人家政策年年新花样,现在纯电面包送牌照不限行,城市配送管控越来越严。再看油价,动不动8块多一升,电价再涨也还扛得住。一天百公里下来,电动轻客实际成本肯定比油车低。更关键是,纯电车运营成本低,保养说白了就是电机、三电少折腾,不像燃油车那边机油机滤加不停。
吉利这次哪敢硬碰合资品牌?人家有品牌有技术,吉利压着成本线做市场,给的配置也算揣着明白卖。你想想,LED大灯、倒车影像,蓝牙、多功能方向盘,液晶仪表甚至远程控制,这些在面包车时代可都是“装C”的玩意,现在都给你配了。贵点的版本再上啥仿皮座椅、自动大灯、360全景,12.3寸中控,辅助驾驶,一想,这不就是一台面包里的“移动办公室”吗?
问题又来了:这些花里胡哨的配置一定用得上吗?对家里开饭店、做装修、跑快递的老板来说,更在意拉货能拉多少、空间能用多开、拉上五六个人还能不能满载爬坡。高科技配置,你真舍得丢库房搬瓷砖吗,还是说疫情那年改成自驾游房车跑西藏,才真用得上这些玩意儿?
再扯回来,动力咋样,电池谁家的,能不能整坏了修得起?吉利用的还是宁德时代的电池,大品牌,安全有保障。电机120千瓦/170千瓦,最高扭矩330牛米,比普通燃油面包强太多。拉人拉货起步快,爬坡也比燃油版有劲,城市工地、上山爬坡都不担心。只不过,轻客对电池健康要求高,三年五年后是不是得直接换新,电池包要真坏一次,哪怕能走保险,心情也得跌落谷底。
问题又来了,买纯电轻客到底划不划算?短期看,便宜,省油钱省进维修店的时间,还能蹭上各地绿牌政策福利。长期看,折旧会不会比燃油车还快?以后换车能不能卖出去?维修、二手市场都不健全,到时候想流通难得很。再说,一年卖出去几万台的轻客,真有多少人能长期用得上?新能源更新换代太快,一时懵了就容易成接盘侠。
可能有人会说,吉利能做超级VAN,是看中了城市配送未来需求,想用价格优势搅动市场。那你再想想,现在小年轻、个体司机创业者有几个愿意天天开面包?这车能不能像十年前五菱神车那样全民皆用?还是说,新能源轻客只是小众里的细分?
其实往大处想,城市配送转型,新能源是肯定的,大票地方早就禁止黄标车进城,油车限行限号愈发严格,外地牌子也难混。纯电VAN适合定点定线、跑短途,快递、社区配送、机场转运这些活儿特别合适。别看满大街都是油面包,等新能源政策一压,最后还真就轮到这批“超级VAN”大展拳脚。
可是,用户真愿意为高配、智能化、品牌溢价买单吗?可能有人追求面子,有人追求效率,大部分人还是要精打细算。吉利这次的VAN,等于是抬高了整个轻客的标准线:不仅空间大、动力足,还要“科技感”,看着不像落后的工具车。但技术变化这么快,今年买的明年就淘汰,是不是心里慌?万一“年头都没捂热”,政策一转二手没人要,那心里是不是更慌张?
最后我要说,买不买吉利超级VAN,说到底还是“账本”加“场景”。有稳定订单、固定短途用车需求的商业客户,拿来纯电替换油车肯定省钱。那些追逐潮流、想着一车多用、改装创业的年轻人,选纯电面包冒点险也不是不可以。但真要像当年“神车”覆盖中国大江南北,可能还差那么点“历史进程”和用户认知。
归根结底,这车能卖得好不好,其实得看政策导向、用户场景、价格诚意、技术迭代,谁能提前卡位,谁能靠量把成本摊下来,谁能比对手快一步让用户觉得“这车买得值”,才有戏。不然你说它再“超级”,用户不买账,一切都是白搭。你会考虑买一台12万起的纯电轻客吗?还是说,在这变化太快的车市,继续观望,看看谁笑到最后?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