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月最近发现个有意思的现象,不管是路上跑的特斯拉、比亚迪,还是蔚来、小鹏这些国产新势力,越来越多电车都把换挡杆挪到方向盘后面了,也就是大家说的怀挡,以前这种设计只在奔驰等少数油车上见过,现在几乎成了电车的标配,这事背后肯定不只是跟风那么简单。
先说说最直观的感受,怀挡真的太省地方了。大家都知道,电车的电池组大多在底盘下面,虽然不占车内纵向空间,但车内横向空间的利用反而更讲究,毕竟大家都想要宽敞的乘坐体验和能装东西的储物区。传统油车的挡杆杵在中控中间,不仅占地方,还把主驾和副驾隔开,形成一个“孤岛”似的布局。
电车用了怀挡之后,中控区域一下就解放了,能做贯通式的储物格,能放两个大尺寸水杯,还能塞下平板电脑或者随身背包,甚至很多车型还在这个位置装了无线充电板,手机一放就能充电,不用再到处找线。就拿比亚迪汉EV来说,它的中控区域因为用了怀挡,设计了一个超大的悬浮式储物仓,深度够深,宽度也够,放个随身包或者几瓶水完全没问题,女生的小物件也能随手丢进去,不用再翻来翻去。
啊月坐过朋友的汉EV,每次上车都觉得中控区域特别清爽,没有挡杆的阻碍,主驾和副驾之间走动也方便,尤其是带小孩的时候,照顾孩子不用再跨来跨去。
除了省空间,安全方面的考虑才是更核心的。电车的加速性能大家都有耳闻,很多入门级电车零百加速都能做到七八秒,中高端车型甚至能跑进三四秒,比不少燃油性能车还快。这种情况下,误操作的风险就比油车高多了,如果挡杆在中控区域,开车的时候可能会不小心碰到,或者放东西的时候误触,导致突然换挡后果不堪设想。
怀挡的位置在方向盘后面,和雨刮器、转向灯拨杆并排,平时开车的时候手自然放在方向盘上,不会轻易碰到,而且操作的时候需要一定的力度和角度,不容易误触。据行业内的统计数据显示,传统中控挡杆的误操作率大概在0.3%左右,而怀挡的误操作率只有0.05%,差距非常明显。
我国电车企业在设计的时候,对安全的要求向来很高,怀挡这种能降低误操作风险的设计,自然会成为首选。啊月还发现,很多国产电车的怀挡都做了双重保险,不仅有机械锁止,还有电子确认,比如换挡的时候需要先按下解锁键再拨动拨杆,进一步降低了误操作的可能,这点真的很贴心。
再说说技术层面的适配性,电车和油车的换挡逻辑完全不一样,油车大多是机械换挡,需要通过挡杆带动拉线或者齿轮来切换档位,结构复杂,反应也相对较慢。而电车是电机驱动,换挡其实是通过电子信号控制电机的运转方向和转速,根本不需要复杂的机械连接。
怀挡本身就是电子换挡的一种,和电车的驱动逻辑天生契合,信号传输更快,换挡反应更敏捷,而且故障率也更低。传统机械挡杆用久了可能会出现换挡卡顿、拉线松动等问题,而电子怀挡几乎没有这些烦恼,使用寿命也更长。
比如特斯拉的怀挡设计,从Model S开始就一直沿用,这么多年下来,用户反馈的故障率非常低,不到0.1%,比传统机械挡杆的故障率低了不止一个档次。我国电车企业在电子技术方面本来就有优势,把怀挡和电车的电子控制系统结合起来,还能实现更多智能化功能,比如有些车型的怀挡可以和自动驾驶系统联动,开启自动驾驶后,车辆会根据路况自动调整档位,驾驶员只需要通过怀挡确认即可,不用再低头操作其他按键,大大提升了驾驶专注度。
用户习惯的培养和行业趋势的推动也不能忽视。以前大家开油车,习惯了中控区域的挡杆,觉得有操控感,但电车的用户群体越来越年轻,这些年轻用户对新事物的接受度更高,没有传统挡杆的固有认知,反而觉得怀挡操作更简单、更便捷。
我国电车企业在推广怀挡的时候,也做了很多本土化优化,比如比亚迪的怀挡有清晰的档位提示音,每次换挡都会“嘀”一声,仪表盘上还会显示当前档位,就算是新手也能快速上手;蔚来的怀挡设计了触觉反馈,拨动的时候会有轻微的阻尼感,让用户能清晰感受到档位的切换,比纯电子反馈更有安全感。
而且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产电车采用怀挡,形成了一种行业趋势,新势力品牌不用多说,就连吉利、长安、长城这些传统车企,在推出新款电车的时候也纷纷采用怀挡设计,比如吉利极氪001、长安深蓝SL03,都是怀挡的忠实用户。这种趋势一旦形成,就会带动更多用户适应怀挡,反过来又会促使更多车企采用这种设计,形成良性循环。
成本控制也是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我国电车行业竞争有多激烈不用多说,各大车企都在想尽办法控制成本,同时提升产品竞争力。怀挡的结构比传统机械挡杆简单得多,零部件数量更少,生产和组装的难度也更低,能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啊月大概算过一笔账,一套传统机械挡杆的成本大概在800-1000元左右,而一套电子怀挡的成本只有300-500元,每台车能节省500元左右的成本。对于年产量10万台的车企来说,一年就能节省5000万元,这些节省下来的成本,车企可以投入到电池研发、智能辅助系统升级等方面,提升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让用户能享受到更长的续航、更先进的智能功能,这其实是一种双赢。
而且怀挡的维护成本也更低,传统机械挡杆可能需要定期更换齿轮油、拉线等部件,而电子怀挡几乎不需要维护,能为用户节省后续的使用成本。
啊月还想说说自己的使用体验,以前开油车的时候,每次换挡都要伸手去够挡杆,尤其是转弯或者并线的时候,操作起来总觉得有点分心。后来换了电车,用了怀挡之后,发现换挡真的太方便了,手不用离开方向盘,轻轻拨动拨杆就能完成换挡,完全不影响驾驶专注度。
比如在路口等红灯,绿灯亮起的时候,直接拨动怀挡挂D挡就能起步,不用再低头找挡杆,反应更快,也更安全。而且怀挡的操作逻辑很简单,大多数车型都是上拨D挡、下拨R挡、按下去P挡,记住一次就能终身不忘,比有些油车复杂的挡杆逻辑容易上手多了。
当然,也有人觉得怀挡不如传统挡杆有“操控感”,觉得少了点驾驶的仪式感,但啊月觉得,电车的驾驶体验本来就和油车不同,电车的操控感更多体现在平顺的加速、精准的转向和智能的辅助系统上,而不是挡杆的形式。
而且习惯了怀挡之后,你会发现它的便捷性和安全性远远超过所谓的“操控感”,尤其是对于日常通勤来说,方便、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我国电车企业选择怀挡,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经过了大量市场调研和用户反馈,根据国内用户的用车习惯和需求做出的优化,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才是我国电车能快速崛起的关键。
还有个科普小知识,很多人以为怀挡是老外品牌发明的,其实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就有部分进口车型采用怀挡设计,但当时技术不成熟,没有普及开来。现在我国电车企业把怀挡重新捡起来,并且进行了大量创新和优化,让它更符合现代用户的需求,这其实是一种技术的传承和升级,体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进步。
现在的电子怀挡,不仅操作简单、安全可靠,还能和智能化、网联化技术结合,未来可能还会实现更多功能,比如通过语音控制换挡,或者根据驾驶习惯自动调整换挡逻辑,进一步提升驾驶体验。
总结下来,电车爱用怀挡真的不是偶然,而是我国电车企业从考虑空间利用、驾驶安全、技术适配、用户习惯和成本控制后的必然选择。它不仅解决了电车设计中的诸多痛点,还提升了用户的驾驶体验,体现了我国汽车工业的创新能力和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随着电车技术的不断发展,怀挡可能会成为更多车型的标配,甚至会衍生出更多智能化的功能,啊月相信,未来我国电车在设计和技术上还会有更多惊喜,让我们的出行变得更便捷、更安全、更舒适。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和阅读体验,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仅传播正能量。文中数据来自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因为无法保证信息的准确性。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依据,请大家理性阅读。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