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咱们普通老百姓买车,尤其是考虑新能源汽车的时候,总会听到一个特别时髦的词——“智能驾驶”,简称“智驾”。
销售人员会把它描绘成未来出行的终极形态,仿佛只要你多花几万块钱,就能在上下班的拥堵路段彻底解放手脚,享受科技带来的惬意。
很多汽车评测和宣传也都在强调,某某品牌的智驾系统又进化了,城市领航辅助功能又开通了多少个城市。
这一切都让人觉得,如果现在买车不选个高阶智驾功能,就好像买了一台功能不全的半成品,跟不上时代的潮流。
但今天,咱们就得冷静下来,作为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站在实实在在过日子的角度,好好算一笔账:在2025年的今天,花大几万块钱去追求那个听起来很美的“高阶智驾”,到底值不值得?
一个很可能让很多人不太舒服但又非常现实的观点是,现阶段为它花这笔钱,很可能是一笔不划算的“冤枉钱”。
首先我们必须客观地承认,国内车企在智能驾驶技术上的进步是飞速的,甚至在某些方面引领了全球。
特别是在高速公路和城市快速路这样的封闭或半封闭路段,头部品牌的领航辅助驾驶系统(通常称为NOA)已经做得相当成熟了。
只要你设定好导航,车辆基本上可以自主完成跟车、变道超车、进出匝道等一系列操作。
对于经常需要跑长途的朋友来说,这个功能确实能大大缓解驾驶疲劳,提高行车安全性,算得上是一个非常实用的配置。
在这一点上,我们必须为中国汽车工业的成就点赞。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用车场景,并不仅仅是畅通无阻的高速公路。
我们每天面对的,是早晚高峰期车水马龙、人车混杂的城市道路。
而恰恰是在这个最需要技术来分担驾驶压力的场景里,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无论宣传得多么厉害的城市智能驾驶系统,都显得力不从心,甚至可以说是“一言难尽”。
所谓的“城市NOA”,在实际体验中,远没有宣传片里那么潇洒。
在一个正常的、有一定车流量的城区里,几乎没有任何一套系统能够做到让人放心、连续五分钟以上不去主动接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中国的城市交通环境实在是太复杂了,充满了各种不确定性和“非标准”的交通参与者。
比如,那些毫无征兆、见缝插针的外卖电动车;比如,对红绿灯视若无睹、横穿马路的行人;再比如,那些喜欢压着车道线行驶,或者突然变道不打灯的机动车。
这些都是写在智能驾驶算法底层逻辑里的“难题”。
目前的智驾系统,其最核心的设计原则是绝对的安全和保守。
所以当它遇到上述情况时,最常见的反应就是突然地、大幅度地减速刹车,因为它无法准确预判这些“不守规矩”的个体的下一步动向,只能选择最稳妥的方式来规避潜在风险。
这种“一惊一乍”的驾驶风格,不仅让车内的乘客体验感极差,还非常容易引起后车的反感和鸣笛催促,反而增加了驾驶者的精神紧张。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常见的城市路况,也是目前智驾系统处理起来非常棘手的地方。
例如,多车道汇合成单车道时的博弈,车流量巨大的环岛路段,因道路施工临时设置的绕行路线,以及从辅路汇入主路时需要果断判断车流间隙的场景。
在这些情况下,智驾系统往往会因为过于“谦让”和“犹豫”而迟迟无法做出决策,最终还是需要驾驶员亲自接管。
就连最基本的跟车功能,为了保证绝对安全,即便将跟车距离调到最近,它与前车保持的距离也往往比人类驾驶员要大得多,这就导致在拥堵路段,车辆会频繁地被旁边车道的车辆加塞,极大地影响了通行效率。
这些问题,并非针对某一个品牌,而是目前整个行业面临的共同技术瓶颈。
所以,如果你指望花钱买个高阶智驾,就能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彻底放松,那现实可能会给你泼一盆冷水。
你依然需要像自己开车一样,时刻保持专注,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并接手车辆控制权。
那么,既然城市智驾的实际体验并不理想,为什么车企还要投入巨大的资源去研发和宣传呢?
这背后有其商业逻辑。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在动力电池技术上没有出现革命性的突破,续航里程和充电速度的提升也逐渐进入一个平台期。
当硬件上的差异化越来越小时,车企就需要寻找新的故事来打动消费者,而“智能化”,特别是听起来科技含量最高的“智能驾驶”,就成了最好的突破口。
它不仅能提升品牌形象,更能成为一个重要的利润增长点,支撑起更高的车辆售价。
一个价值数万元的智驾选装包,其利润率远高于车辆的其他部分。
可以说,车企是在用消费者的真金白银,来为自身技术的迭代和海量路测数据的积累买单。
再说到智能泊车功能。
这个功能对于刚拿到驾照的新手司机来说,确实有不小的帮助,可以解决他们“停车难”的痛点。
但对于大多数有一定驾驶经验的司机而言,它的实用性就大打折扣了。
在车机屏幕上点击选择车位,再确认开始泊车,整个过程花费的时间,可能比自己熟练地打两把方向盘停进去还要长。
真正能体现出高阶价值的,可能是那种人进去就开不了门的“极限窄车位”,此时遥控泊车或代客泊车就能派上用场。
但话说回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这种极端车位的概率又能有多大呢?
因此,综合来看,对于预算相对有限的普通工薪家庭而言,现阶段把一大笔钱投入到高阶智能驾驶上,并不是一个明智的消费选择。
我们应该把钱花在那些能够实实在在提升日常用车体验的“刀刃”上。
省下那两三万块钱,你可以选择一个更大容量的电池包,将续航里程提升一两百公里,这带来的就是实打实的里程自由,能有效缓解充电焦虑。
或者,你可以将这笔预算用于选装800V高压快充平台,体验充电十分钟续航增加两三百公里的高效补能,这会极大地节省你的宝贵时间。
再或者,用这笔钱升级一套更舒适的座椅,加上通风、加热、按摩功能,或者换一套高品质的品牌音响,这些配置才是在你每一次的驾驶旅途中,都能给你带来最直接、最真实的舒适和愉悦感的东西。
技术总是在不断进步的,我们坚信未来的智能驾驶一定会更加成熟和可靠,但就当下而言,作为一个理性的消费者,我们需要根据技术的实际表现和自身的真实需求,做出最合理、最划算的选择。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