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汽的“996”工作制,最近在汽车圈炸开了锅。高温假本是放松休息的好时候,可北汽的工程师们却加班加点,有的部门一周竟然达到了50个小时!这让人不禁想问:在车市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样的加班强度真的有必要吗?
故事的主人公李萌,是一位在北汽工作了十多年的老员工。她见证了北汽从相对“佛系”到如今疯狂内卷的全过程。早些年,加班还有加班费,现在却变成了义务劳动。曾经的“986”已经升级为“9117”,除了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奉献给了公司。家庭?爱好?那是什么?
北汽如此高强度加班的背后,是其激进的“车海战术”。据内部人士透露,北汽目前在研车型(包括小改款)竟然多达40多款!想想看,40多款!这是要把所有细分市场都占领的节奏啊。极狐品牌就是个典型的例子,短短几年时间,车型数量翻了三倍。可是,销量却并没有像预期那样爆发,没有一款车型能成为真正的爆款。其他车企,像极氪、奇瑞,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新车虽多,却雷声大雨点小。
反观理想、小米这些新势力,他们更注重产品的打磨,宁缺毋滥。结果呢?他们的新车款款热销,市场反响远超那些“车海战术”的玩家。这就引发了一个灵魂拷问:与其疲于奔命地推出大量新车,不如集中精力打造精品,不是更香吗?
北汽高层将加班的锅甩给了行业内卷和研发周期缩短。这话听着也对,毕竟现在车企之间的竞争确实白热化。但问题是,这种内卷真的有意义吗?比亚迪的混动技术、华为的智能化确实给中国汽车带来了新的活力,但现在很多新车,除了在智能化、内饰上做些微创新,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突破。这种情况下,拼命加班加点赶出来的“新车”,真的能赢得市场吗?
2024年,全国推出了202款新车,但只有6%的车型月销过5000。这足以说明,市场并不需要那么多同质化的产品。与其盲目跟风,不如沉下心来,想想用户真正需要什么。
李萌说,她舍不得离开北汽,是因为这里有她熟悉的同事,有她十多年的感情。她希望北汽作为一家国企,能够更加人性化,率先打破这种无意义的内卷。或许,这才是中国汽车行业真正需要的改变。
那么,问题来了,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加班真的能带来成功吗?北汽的“车海战术”最终会走向何方?中国汽车行业的内卷何时才能结束?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