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现实主义的牌桌上,永远不缺赶着上桌的老哥。
这不,又一位家电圈的大佬,带着一脸“我还有救”的表情,一头扎进了新能源造车的修罗场。
主角,是夏普。
对,就是那个曾经在你家客厅里叱咤风云,号称“液晶之父”,后来被富士康收编的日本老牌巨头。
就在2025年10月,夏普官宣了,说要搞个纯电MPV,名字都起好了,叫"LDK+",计划2027年上市。这名字一听,就透着一股浓浓的家电味儿,LDK,Living Room, Dining Room, Kitchen,客厅餐厅厨房,这哪是造车,这分明是想把一套精装小户型安上四个轮子。
你别说,他们还真就是这么想的。
这台车的核心卖点,叫“客厅的延伸”。外观嘛,MPV该有的侧滑门、方盒子造型一个不少,前脸搞个贯穿式大灯,属于是2024年的流行款放到了2027年,主打一个复古。
真正的骚操作在车里。平坦的地板,能旋转的座椅,能折叠的桌子,能收起来的屏幕。官方说法是,停车后,这车能秒变移动影院或者办公室。说白了,就是让你在堵车的时候,也能躺平了看电视,或者被老板抓着开个紧急会议,突出一个“福报PLUS”。
更绝的是,夏普把自己压箱底的家电技术全塞进去了。什么自研的AloT平台,什么CE-LLM人工智能,能跟你家里的夏普空调、洗衣机梦幻联动。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开着夏普车在回家的路上,车里的AI已经提前帮你把客厅空调打开,洗衣机甩干,甚至电饭煲都开始煮饭了。你还没到家,家已经为你准备好了一切。
这车还能V2H双向充放电,车顶还能选配太阳能板。翻译一下就是,白天薅太阳的羊毛,晚上薅电网波谷的羊毛,实在不行还能给自家断电的冰箱续个命。完美实现了“车”这个大型充电宝和“家”这个耗电大户的能源闭环。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把日本人的“空间利用大师”和“智能家居狂魔”属性点满了。一个移动的、智能的、节能的家,谁不想要呢?
但问题是,朋友们,这是造车,不是攒家电。
我们先看看夏普为什么要这么拼。答案很简单,老本行干不下去了。
想当年,夏普的液晶面板何等风光,说是“液晶之父”一点不夸张。但现在呢?面板业务被中韩同行卷得底裤都快没了,2023年亏了快150亿日元,连日本最后一家电视液晶工厂都含泪关停。一个靠屏幕吃饭的公司,屏幕卖不动了,你猜他慌不慌?
这就是典型的中年危机。主营业务萎缩,看不到未来,再不找个第二增长曲线,就只能等着被时代扫进垃圾堆。放眼望去,还有什么风口比新能源车更大、更性感、更能画饼?
于是,夏普的CTO种谷元隆站出来振臂一呼:我们要整合AI、家电、能源技术,打造现有厂商无法实现的、具有夏普特色的电动车!
这话听着热血,但翻译过来其实是:我们不懂车,但我们懂电视和冰箱啊。
你可能会说,夏普不懂,但它背后有人啊。
没错,这次造车,夏普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拉上了自己的控股大股东——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还有一个日本的电动车初创公司FoloFly。
尤其是富士康,持有夏普66%的股份,是绝对的大腿。而且富士康这些年在汽车圈也没闲着,搞了个MIH开放平台,给特斯拉、奔驰供过货,造车经验看起来比夏普这个门外汉强多了。夏普这台"LDK+",用的就是富士康成熟的Model A电动车平台。
一个出技术和品牌故事,一个出平台和生产线。这剧本,听起来像不像一个走投无路的创意总监,找到了一个有厂房有设备但没活干的工厂老板,两人一拍即合,决定一起搞个大项目?
富士康的算盘打得更精。作为地表最强代工厂,它的梦想从来不是只给苹果打工。它想做的是汽车界的安卓,提供平台、提供代工,让天下所有想造车但没能力造车的人,都能在它的流水线上圆梦。夏普,就是它这套模式的第一个重要样板客户。成了,以后就能拿着夏普的案例去忽悠更多家电厂、手机厂下海;败了,反正平台是现成的,也没亏多少。
所以你看,这场跨界合作,本质上是一场各取所需的豪赌。夏普赌的是一个翻身的机会,富士康赌的是一个商业模式的未来。
但赌局的残酷性在于,不是你想赢,就能赢的。
家电分析师梁振鹏一针见血地指出,夏aproblem是,夏普没技术、没渠道、没售后。等到2027年,新能源车市的内卷程度,可能比现在的手机市场还恐怖。到时候,特斯拉和比亚迪这些巨头,技术迭代了多少轮?成本打到了什么价位?那些新势力们又卷出了什么新花样?
你一个卖电视的,凭什么觉得三年后入场,靠一个“移动客厅”的概念就能虎口夺食?
消费者买车,首先看的是安全、续航、性能、可靠性这些硬指标。你车开半路趴窝了,难道靠车里的冰箱能制冷续命吗?你电池衰减了,难道靠车里的AI能自动修复吗?这些都是需要海量数据、漫长时间和巨额投入才能建立起来的技术壁垒和用户信任。夏普,有吗?
再说了,所谓的渠道优势。夏普说,可能在家电卖场卖车。这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你去国美苏宁买冰箱,顺便提一台二十万的车?卖场销售是给你讲百公里电耗,还是给你讲屏幕是几K分辨率?售后维修怎么办?车坏了是推到电视维修部,还是空调安装队上门?
这些都是极其现实且致命的问题。造车和造家电,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逻辑。家电是耐用消费品,买定离手,用个十年八年。汽车是关系到身家性命的复杂工业品,背后是庞大的供应链、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当然,夏普的高管有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日本本土的电动车渗透率才1%,空间巨大,大有可为。
这话没错,但空间大,不代表那个空间是留给你的。就像一片肥沃的草原,狮子和鬣狗已经占好了地盘,你一只家猫冲进去说“这里草这么好,我也能吃肉”,你觉得现实吗?
说到底,夏普造车,更像是一场基于生存焦虑的自救。它把所有自己擅长的东西——屏幕、AI、智能家居、能源管理,打包成一个“家电全家桶”,然后安上轮子,希望市场能为这个“新物种”买单。
这个想法本身没有错,差异化竞争嘛。但它可能高估了“家电赋能”的吸引力,也低估了“造车”这件事本身的难度。
三年后,也就是2027年,当这台“会跑的夏普客厅”真的推向市场,它要面对的,将是一群武装到牙齿的专业选手。到时候,它那套“车家互联”的玩法,可能早就是人家的标配功能了。
最终,这场家电巨头与代工龙头的跨界联姻,究竟是会开辟一条“移动智能空间”的新赛道,还是会成为新能源泡沫破裂时又一个悲壮的注脚,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但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商业世界不相信眼泪,更不相信美好的PPT。
它只相信一件事:实力。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