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荷兰政府的骚操作,简直是给全球供应链的稳定性来了一记“釜底抽薪”。
十月里本该是收获的季节,他们却对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导体祭出了“接管”的大旗。
这事儿,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巨石,激起的涟漪,现在还在汽车圈里晃荡。
我们得先捋一捋这核心矛盾:安世,这可是车用功率芯片的顶梁柱,全球每十颗里就有七颗得靠它家中国工厂的后端封装测试。
荷兰的介入,名义上是“国家安全”这块万能招牌,实则空口白牙,拿不出任何实质性证据来佐证其担忧。
你说奇怪不奇怪?
笔者的经验是,商业行为一旦被泛化的安全理由绑架,那契约精神就岌岌可危了。
中企2019年接手安世,硬是把它从行业第11名推到了第3名,每年为荷兰贡献了上亿欧元的税收,还养活了数千本地工人。
这可是实打实的业绩,不是吹牛皮。
可如今,荷兰说翻脸就翻脸,这让所有在欧洲投资的国际资本怎么想?
“背信弃义”,这四个字,用在今天的荷兰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
再看看那些被甩出的“脏水”。
路透社引述的那些匿名人士,声称中方要裁员四成,关闭慕尼黑的研发中心。
这说法站得住脚吗?
放眼全球,哪个跨国企业不是在根据市场风向调整布局?
德国的汽车巨头,大众、奔驰,它们的研发中心和工厂调整得比谁都厉害,德国政府也没见着要派人去“保护”啊,任由市场说了算。
如果欧洲的研发中心真那么“高产”,企业会愿意砸自己的饭碗?
这逻辑,简直是“画饼充饥”式的强词夺理。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荷兰的“法律依据”。
他们援引的是1952年的《商品供应法》——一个比我父母年纪都大的老法规,来没收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控制权。
这操作,比美国那种披着“联邦”外衣的手段,还要粗暴直接得多。
这哪里是维护秩序,分明就是赤裸裸的“强取豪夺”。
后果呢?
“供应链炸锅”这个词,用得太轻了。
9月30日这记闷棍打下去,欧盟的汽车生产线瞬间被卡住了脖子。
大众直接承认,芯片库存只够撑三周,沃尔夫斯堡工厂都快要“偃旗息鼓”了。
宝马和奔驰的新能源产线,也因为等不到安世的功率模块而停摆。
各位自己算算账,一辆现代汽车里塞进去的芯片数量,五百枚起步。
安世作为其中关键环节的独家供货商,它的断供,直接让欧洲车企陷入“饥饿疗法”的困境。
欧盟的慌乱,从十月二十七号中欧紧急视频会议就能看出端倪。
他们紧接着安排高级技术团在布鲁塞尔谈判,这急切程度,简直是“火烧眉毛”了。
荷兰人怕是压根没算明白,他们抢走的,只是一个“总部大楼”和一些销售部门。
真正的“血脉”——核心生产基地,还在中企手里攥着呢。
这不就是“割肉不成反蚀一把米”?
他们以为自己占了便宜,结果却是自己养的羊群断了粮草。
我们再深挖一下这背后的“指挥棒”。
时间线清晰得很:美国九月二十九号刚抛出新的出口管制大棒,荷兰第二天就动手接管安世。
法庭文件还显示,美国早在六月份,就施压要求替换掉安世的中国籍CEO。
这哪里是荷兰自己的“国家安全”考量,分明是亦步亦趋地执行“大哥”的指令。
跟着强者犯错,或许能图个一时安稳,但如果荷兰要是一错再错,这条路走到黑,会付出什么代价?
它失去的不仅是国际商业界的信任票,更可能拖累整个欧洲经济的复苏。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现在,安世的事件就是那个“蚁穴”。
荷兰现在必须明白,阿斯麦的命脉,也系于中国稀土的稳定供应之上。
如果大家效仿这种“不讲武德”的做法,以安全之名卡住关键资源,那荷兰自身产业的根基也会动摇。
闻泰科技的表态很明确:想让新的本土企业接管?
客户不会买账,失去中国这边的产能,缺口根本补不上。
眼下,欧洲车企还在为缺芯焦头烂额,国际投资者也看得心惊胆战。
要化解这场风波,唯一的出路,就是回归商业的本质。
放下那些虚无缥缈的借口,坐下来,尊重市场规律,维护既有的商业承诺。
只有这样,全球产业链才能重新找到平衡的支点,让这辆本该平稳前行的“全球汽车号”,不再偏离轨道。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