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

一家没有制造汽车的新能源公司,居然依靠台湾一家街头小吃店挺过来,还成功在美国上市——这事听起来像段子,但它真真实实发生在沈玮身上。

提到沈玮,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这人到底是干啥的?

要说他是“造车人”,可他手里连一辆真正量产的车都没搞出来;要说他是“骗子”,但人家手里却握着一堆高大上的汽车专利,还靠这些专利把钱赚了个盆满钵满。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咱们倒回到2009年,那时新能源车还没像现在这样火热,谁都能看出这行业未来很有前途,但真想在这行投入大把钱、搞技术的,得是真心在玩。

而沈玮,不一样,他当年是个会计,专门帮快倒闭的公司做资产重组,整天算账,翻来覆去就是一堆数字。

2011年,他盯上了台湾一家叫“力武机电”的公司,这家公司一直亏钱,快要退市了。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别的投资人都嫌弃,嫌它没未来,但沈玮偏偏不一样,直接买下它,还把名字改成“淳绅”。

可别以为这就代表了电动车梦想,这公司主业还是电动工具。

问题来了:一家公司要是一直没赚到钱,上市监管部门可不会让它继续活着。

怎么办?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沈玮这个点子真绝:他在台湾街头开了家面馆!

8万元的小吃店收入就当作“淳绅”的营收,硬是撑过了退市的关卡。

你觉得事情就这么完了吗?

当然不。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更荒唐的还在后头。

趁着大陆开始推新能源车,2015年,沈玮瞄准了江西赣州的一块地。

赣南基金也希望在新能源圈大干一场,双方一拍即合:沈玮拿专利入股,专利估值12.8亿,赣南出地出钱,总共打算投60个亿,造车去!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但问题来了:别的车企拼死搞技术,沈玮在忙啥?

他在拼命买专利:电池管理、轻量化技术、温控系统……其中最出名的是一套GPS导航系统,一口气估值1.28亿美元!

数字看上去吓人,但专家一看:技术含量很一般。

用这些“高端”专利,昶洧(他还把公司名改成“昶洧新能源”)在外界看起来,像是特斯拉的替身。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2019年在法兰克福车展,昶洧亮相了第一辆概念车,说是对标特斯拉Model S,百公里加速只要3.2秒,续航650公里……听起来很牛吧?

但实际上,那车全都是上海外包加工的,连试跑的数据都对不上,简直就是个空壳。

最关键的是,造车行业有门槛,国家规定得先造出15辆样车,才能批量生产。

昶洧自己造不了,只能东拼西凑,找代工做了6辆样车应付事儿,资质自然拿不到。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更荒唐的是,江西赣南还跑去申请政策宽松,结果可想而知:没戏。

花了大把的钱,车子呢?

根本没见着。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到2021年,昶洧亏损已经达到了3442万美元,说白了,连“糊弄”都快难以维持。

这时,沈玮心里的算盘也没变:有一堆概念车、专利和融资故事,就够了。

他根本不打算真造出一辆车,只靠这些吸引投资、骗政策。

到了2022年,事情彻底曝光:台北检方盯上他,控告财务造假、操纵股价、转移资金,涉及110多个官司,50次限制高消费,供应商和员工都不见了人影。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可沈玮还没死心。

2024年6月24日,他借助SPAC借壳上市,竟然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亮相!

上市当天股价还在2.05美元,三个月后跌到0.52美元,像割韭菜一样圈完钱就跑了。

回头看,这十几年,他玩得就是“空手套白狼”:一边用PPT和专利画大饼融资,一边借政策、扶持捞好处,甚至还开了小吃店糊弄上市资格,车展的概念车全都外包。

一辆车没造的汽车公司,靠着一家面馆维持,居然能在美国上市-有驾

要是拍成电影,这剧情都够离谱,但它偏偏是真的。

有网友一针见血地说:“要是沈玮当年真专心造车,或许还能抓住新能源的红利,但他心里想的,从来都不是车,而是钱。”这句话戳中了不少人心吧?

所以啊,咱们普通人再看热闹,也要擦亮眼睛:别被那些“高科技”“新能源”大词蒙蔽了。

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是先把产品做出来、能跑起来、能持久,才是真正的硬本事。

你说,如果你有60亿,你会用来真正搞技术,还是像沈玮一样,玩套路、靠嘴皮子骗钱?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咱们一起唠唠这些事。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