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千万别买新能源车

导读:今年别买新能源车,不是技术不行,是隐性坑太多没说透。

有消息称,某第三方汽车检测机构 2024年底 做过一次主流新能源车型的衰减调研,结果挺扎心:10款热门纯电车里,有6款在跑满3年/10万公里后,实际续航比新车时少了45%以上。

就拿某款标称CLTC续航500公里的车来说,3年后冬天开空调只能跑230公里,连当初宣传的一半都不到。

重点是厂家的质保政策,大多写着“电池衰减超20%免费更换”,但你仔细看条款会发现,「检测标准」是“满电后静置24小时,用专用设备测容量”,可我们日常用车哪会这么操作?

实际充电到100%,系统显示的续航已经是“折算后”的,根本达不到检测时的理想状态。

更坑的是,很多品牌的质保只认首任车主,要是你买二手新能源车,哪怕电池衰减到没法用,厂家也不管。

说实话,这质保跟“画饼”没差多少。

今年,千万别买新能源车-有驾

不少人觉得现在充电桩多了,补能不慌了,可真到极端天气,问题全暴露了。

2025年初南方寒潮那几天,某大型充电桩运营商的内部数据显示,低温下全国有30%的快充桩启动不了,要么是充电枪冻住,要么是系统报错。

就比如说我邻居,春节开新能源车回老家,在高速服务区排队4小时才轮到充电,结果充到80%就自动跳枪:后来才知道,这是电池低温保护,怕充太满出问题,可那时候他离老家还有120公里,最后只能龟速开,到家时续航只剩10公里。

还有下雨天,很多露天充电桩怕短路,会自动切断电源。

有次我朋友在暴雨天找充电桩,连着跑了3个站点,12个桩子全没法用,最后只能叫拖车,花了800块。

你说这补能焦虑,哪是“多建几个桩”就能解决的?

今年,千万别买新能源车-有驾

据懂车帝2025年上半年的二手车报告,新能源车的保值率没法看。

某款15万落地的纯电轿车,开一年想卖掉,车商只给8万,直接亏7万;

要是开满3年,有的车商干脆说“不收”,理由是“电池状态没法测,收回来卖不出去”。

反观同级别的燃油车,15万落地,开一年能卖11万,3年还能卖8万,差距不是一般大。

有个做二手车的朋友跟我说,现在收新能源车,得自己带设备测电池,哪怕测出来衰减只有15%,买家也会砍价,就怕后续衰减快。

还有些车,电池是“终身质保”,但过户后质保失效,买家更不敢要。

这么一看,买新能源车跟“扔钱”似的,开几年就不值钱了。

今年,千万别买新能源车-有驾

今年是新能源车购置税全免的最后一年,很多人觉得“省了一笔”,可没算过保险和保养的账。

就拿20万的新能源车来说,每年保险要6000块,而同价位的燃油车只要4500块,差了1500块。

为啥贵?

保险公司说新能源车电池贵,万一撞了,维修成本高,所以保费得涨。

保养方面更坑,虽然新能源车不用换机油,但要做电池检测、电机维护。

某品牌4S店的保养清单显示,小保养换空调滤芯+电池检测要800块,而同级燃油车小保养只要600块;

大保养更贵,换电机油+电池均衡,一次要2000块,比燃油车贵500块。

一年保养两次,光这一项就多花不少钱,购置税省的那点,很快就补回去了。

今年,千万别买新能源车-有驾

现在的新能源车,动不动就吹“L2级智能驾驶”“全自动泊车”,可实际用起来全是问题。

有个车主反馈,他开着某品牌的L2级智驾在高速上,前方货车突然变道,系统反应慢了1.5秒,差点追尾,最后是他自己踩的刹车。

还有全自动泊车,遇到不是标准的停车位,根本停不进去,有次他在商场停车场,系统试了5次都没停好,最后还是自己手动停的。

更糟的是车机系统,刚买的时候很流畅,用一年就开始卡顿,打开导航要等3秒,连蓝牙要半天。

问4S店能不能升级,人家说“要收费,一次2000块”,理由是“升级系统要优化硬件”。

这智能配置,看着是高科技,实则是“智商税”,用着闹心还得花钱。

今年,千万别买新能源车-有驾

很多品牌喊着“油电同价”,说7.98万就能买纯电轿车,可你看配置就知道坑了。

某款7.98万的纯电轿车,低配版只有2个安全气囊,没有车身稳定系统,而同价位的燃油车低配就有4个安全气囊,还带车身稳定。

还有轮胎,新能源车用的是窄胎宽度185mm,说是“省电”,可抓地力差,雨天刹车距离比燃油车轮胎宽度205mm长5米,多危险。

还有内饰,低配新能源车用的是硬塑料,座椅是织物的,而燃油车低配至少是仿皮座椅。

这么一看,“油电同价”就是个噱头,把配置减了,才敢定低价,买回去才发现,该有的都没有,还得自己加装,又要花钱。

最后总结:

今年买新能源车,不是技术不行,是电池衰减、补能焦虑、保值率低、隐性成本高这些坑没填好,花了钱还糟心。

当然,要是你家里有充电桩,只在市区开,不在乎保值率可以买;

但要是你经常跑长途,在意性价比还是再等等。

你觉得新能源车还有哪些坑?

欢迎在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

声明:为了提高创作效率,本文有借助使用AI工具进行辅助创作,请注意甄别。作为自媒体一直遵循客观理性地评论时事,不搞极端言论带节奏。本文数据和事件来自正规媒体公开报道,但信息可能会更新,我们没法保证所有事件绝对准确,因此信息仅供参考,请大家理性阅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