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小米SU7 Ultra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成为车圈焦点,不过这次引发关注的不是出色性能,而是一场围绕它究竟是装饰还是具备实用功能的激烈争论。这一事件不禁让人思考:小米挖孔版机盖被黑,真的是营销翻车吗?
回溯事件,2025年2月小米SU7 Ultra发布,其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以独特造型和官方宣传的“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等功能,吸引众多消费者,尽管需额外支付4.2万元选装,依然有不少人为此买单 。然而4月底首批车主提车后实测发现,量产版前舱盖内部结构与原型车存在差异,风道设计简化。有车主用鼓风机测试,纸巾在风道处纹丝不动;拆解后也发现,风道与散热系统关联不大,这与宣传中的空气动力学优化效果大相径庭。
面对质疑,5月7日小米汽车给出官方回应,承认信息表达不够清晰,表示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需求之外,还提供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并给出补偿方案:未交付订单可限时改配为铝制机盖;已提车和在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但这一方案未能平息争议,部分用户认为是虚假宣传,还有人觉得改配影响交付时间,也有人不满补偿方案,认为2万积分价值低。
从营销角度看,此次事件有营销翻车的迹象。小米在宣传中对碳纤维机盖功能的表述,让消费者产生较高预期,而实际产品与宣传不符,引发信任危机,影响小米SU7 Ultra甚至SU7的订单和销量,对小米汽车高端化形象造成损害。
但换个角度,这也不完全是营销的锅。从官方回应可知,碳纤维前舱盖本是“计划外产物”。2024年10月原型车纽北赛道测试时,开孔造型意外走红,超80%用户调研要求“复刻同款”,工程团队不得不在37天内完成从铝到碳纤维的紧急切换,还调整12条产线焊接参数。仓促上马的设计或许导致一些问题未得到充分验证。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机盖事件是复杂的案例,不能简单归结为营销翻车。它反映出在汽车研发中,平衡用户需求与工程可行性、确保宣传与实际产品一致性的重要性。对小米而言,如何从此次事件中吸取教训,在后续产品研发、宣传及客户沟通方面改进,才是重新赢回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