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汇天展示飞行时坠机,eVTOL行业商业化或受影响

小鹏汇天展示飞行时坠机,eVTOL行业商业化或受影响-有驾

低空经济成为战略新兴产业,使eVTOL的发展进入快车道。但安全问题不解决,这个行业的“飞天梦”就不可能实现,“空中出租车”愿景也将只是个空想。

文|崔铭格

编辑|张 剑

9月16日,网传视频显示,长春航展现场两架小鹏汇天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相撞后坠落。

对此,小鹏方面向媒体回应称,参与双机编队演练的两架飞行器因飞行间距不足发生接触,其中一架飞行器正常降落,另一架飞行器在着陆时发生机身受损起火。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尽管小鹏方面称现场人员安全,相关部门已有序完成现场处置工作,但据现场观众透露,至少有一名乘客因此受伤,已送医就诊,暂无生命危险。

这一事件是国内eVTOL行业首例面向公众展示飞行时出现的重大事故,势必直接加剧公众对eVTOL安全性的担忧。也让低空经济场景中,以eVTOL为代表的新型飞行器的飞行安全问题再次成为社会焦点。

对此,民航业内人士林智杰公开表示,航展期间,保障能力最强、运行资源最集中,但依然出现事故,这表明,eVTOL的技术和产品还有待完善,在实际应用场景中,安全运行的压力只会更大。

eVTOL是低空经济中的载人飞行场景,小鹏汇天飞行器的此次事故也凸显出eVTOL似乎仍未完全突破安全关,距离全面普及以及顺畅飞行还相距甚远,实现安全可控、有效防控风险,才是现阶段eVTOL发展的首要议题。

小鹏汇天的“飞天梦”或将严重遇阻

eVTOL全称为Electric Vertical Take-Off and Landing(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是一种通过电机驱动实现垂直起降的飞行器,主要应用于低空经济领域,涵盖载人运输、物流配送、空中监测等场景,被视为未来城市空中交通的核心解决方案。

作为低空经济领域的热门企业,小鹏汇天的发展轨迹备受瞩目。公开资料显示,2013年,小鹏汇天前身“东莞市汇天科技有限公司”在东莞成立。2018年,飞行汽车的原型机飞行摩托诞经过多次摔机后,成功完成载人飞行测试。

2019年,该企业推出的第三代飞行汽车“旅航者T1”研制并试飞成功,获得IF奖、红点奖及IDEA等国际设计大奖,“东莞市汇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赵德力也因此获得“中国单人飞行第一名”称号。

“旅航者”T1的成功让赵德力和他的企业受到业界空前关注。2020年,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投资并控股汇天科技。同年,小鹏汇天正式成立。

此后,小鹏汇天在研发方面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旅航者X2”首飞成功;2023年,小鹏陆空一体式飞行汽车和分体式飞行汽车“陆地航母”正式发布;2024年,小鹏汇天推出全倾转旋翼飞行汽车X5,设计最大航速360公里/小时以上,航程超过500公里。

2025年1月,小鹏汇天在北美CES展会上收获超3000台预订订单,并计划于2026年量产交付。据悉,小鹏汇天全球首座飞行汽车量产工厂目前已完成主体结构封顶,正处于设备调试阶段,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正式投产。

资本层面,小鹏汇天进展同样顺利。2021年,小鹏汇天完成超5亿美元A轮融资;2024年,其获得1.5亿美元B1轮融资;2025年,该企业又完成了1亿美元的B2轮融资,截止2025年7月,小鹏汇天累计融资超过7.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53.75亿元。

但光鲜背后,适航资质的缺失成为小鹏汇天的关键短板。eVTOL 要实现合法飞行,需取得民航局颁发的适航证:型号合格证(TC)、生产许可证(PC)、单机适航证(AC)、运营合格证(OC),其中“三证”(TC/PC/AC)是产品上市销售的核心门槛。

而目前,小鹏汇天仍未取得适航证,飞行器产品尚无法自由飞行。对此,小鹏汇天对外称,正在积极推进适航审定工作,型号合格证(TC)和生产许可证(PC)的申请已取得一定进展。

小鹏汇天的预定订单意味着eVTOL行业已从概念验证逐步转入商业化阶段,在中国,除小鹏汇天外,eVTOL行业格局已逐渐明晰,头部企业技术领先且率先取得合法飞行资质。

成立于2014年的“亿航智能”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旗下产品EH216-S是全球首款获TC/PC/AC三证的无人驾驶eVTOL。据悉,亿航智能2024年已交付216架飞行器,订单超1000架。

吉利汽车控股子公司“沃飞长空”也收获了数百架意向订单。公开资料显示,沃飞长空成立于2020年,旗下产品包括AE200等飞行器,预计2026年开始量产。

2017年成立于上海的峰飞航空则与宁德时代深度捆绑,是全球首家实现吨级eVTOL量产的企业。

对比之下,小鹏汇天虽在量产进度与订单量上表现亮眼,但“三证缺失”使其在合法飞行与商业化落地中落后于同行。

eVTOL发展仍需首先解决安全问题

2024年,低空经济被确立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迎来行业发展的转折点。其中,eVTOL行业是低空经济的重点领域,包括小鹏汇天、以及前述亿航智能、沃飞长空在内的一众eVTOL企业均将试图将eVTOL发展为“空中出租车”。

近两年的高度发展,eVTOL行业俨然已经进入商业化快速落地阶段,各企业在国内外纷纷收获大额订单,“空中出租车”场景也似乎实现在望。然而,企业和市场应该乐观得太早了。整个行业尚未解决安全性问题,就已经出现一哄而上的趋势。

小鹏汇天的此次事故,尽管官方调查结论尚未公布,但行业内的分析主要指向几个可能性。据业内人士分析,如果是自主飞行模式下,可能是两架飞机的航线规划存在冲突,且机载的避障或“感知与规避”(Detect and Avoid)系统未能有效介入;若飞行时处于远程遥控模式下,可能是地面操控人员出现操作失误或协同失误;也有可能是飞行器自身的通信或传感器系统出现故障,导致其中一架或两架偏离了预定航线。

无论最终调查结果如何,只要安全问题得不到解决,eVTOL就不会有真正意义的商业化。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在接受《南方都市报》采访时表示,1000米以下的低空是典型的对流层,和万米高空的平流层有所区别,如果在低空发生强对流的现象,这对低空飞行是有很大挑战的。另外,对于城市上空的低空飞行场景,城市上空往往热源多,比如空调会产生大量的上升下降气流,给低空飞行带来挑战。同时在城市上空飞行,如同在丛林中奔跑,因为高楼林立,有大量的城市峡谷风、建筑绕流风等,这些复杂风场都为低空飞行控制、路线规划带来了诸多挑战。

就eVTOL的飞行安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执行院长倪红福在《中国经营报》刊文指出,“与汽车安全不同,汽车安全问题多局限于驾驶者个人,而eVTOL为代表的载人飞行器在城市上空飞行时,一旦发生坠落及其他安全事故,影响范围将远超运营者自身,可能对地面无辜人员造成威胁,安全隐患极大。

在监管层面,倪红福强调,实现eVTOL行业安全可控、有效防控风险,既需要在监管层面进一步加强规则制定与执行力度,也需通过技术与数字手段构建更精准、更高效的监管体系,为无人机及空中交通的安全应用保驾护航。

对于包括eVTOL在内的低空经济各类场景的发展,宏观政策也已经明确,安全摆在首位。2025年5月,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先载货后载人、先隔离后融合、先远郊后城区”的低空消费发展原则。7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因地制宜健康有序推动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多次强调了安全的重要性。

广州市律协低空经济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慕亚平则公开指出,eVTOL生产制造与后续运营面临多重挑战。在生产环节中,适航审定是关键门槛。我国民用航空管理体系下,eVTOL需通过型号合格、生产许可、适航合格、运营合格四项审定。

针对企业角度,慕亚平建议,因eVTOL坠落可能严重威胁地面人员生命及财产安全,企业需建立日常维护检查制度,保障飞行器适航状态;操作人员需经严格培训,具备资质与应急能力,同时还需购买意外事故保险,降低风险损失。

具体来看,由于市面上的eVTOL型号多样,其性能、操作要求各异,且低空飞行易受天气、地形以及建筑物等因素影响,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尽管多款eVTOL都处于适航审定过程中,但针对其机身结构、电池等安全性能的标准体系尚未完全明确,其实际载人飞行的实践经验也需要长期累积。

(综合中国经营报、南方都市报、中国商报等报道)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