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市场悄然掀起一场“大车”革命。从理想 L9 月销破万到问界 M9 订单量突破 10 万台,从比亚迪腾势 N9 以“全能旗舰 SUV ”之名高调入场,到吉利、长安等传统车企密集推出 5 米级 SUV 新品,中国消费者对“大尺寸、多场景”车型的偏爱已从细分市场需求演变为全行业共识。这一趋势背后,既是家庭结构变化与消费升级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车企在智能化、电动化浪潮中重塑市场规则的战略选择。
中国家庭用车需求的深刻变化,为大型车辆的流行奠定了基本环境。随着三孩政策的实施和跨城市出行成为常态,三代同堂、长途自驾游的情况明显增多。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调查数据显示,2025年家庭用户在购车时对“第三排座椅实用性”的关注度较2020年提升了47%,而对“后备箱装载能力”的需求增长达到62%。这种需求转变直接体现在市场结构上:到2024年,中国大尺寸SUV(车长超过4.8米)的销量将突破150万辆,相比于2020年的增长率达到200%。其中,增程式和插电混合动力车型所占比例从18%跃升至67%。理想L7搭载的“皇后副驾 + 露营模式”和问界M9首创的“六屏互联智舱”,本质上都是对家庭场景需求进行精准分析与满足。
技术革新为大型车辆的广泛应用消除了物理障碍。以往制约大型 SUV 发展的高油耗和笨重操控等问题,在电动化的平台上得到了全面解决。比亚迪易三方技术使腾势 N9 在达到 5.2 米车长时实现了零到百公里加速仅需 5.2 秒,亏电情况下油耗仅为 5.2L/100km;而在吉利 SEA 浩瀚架构下,领克 900 借助电池底盘一体化设计将转弯半径控制在了 5.8 米,优于大多数中型轿车。同时,智能驾驶的进展重新定义了用户对汽车价值的认知——当华为 ADS 3.0 实现“车位到车位”的自动驾驶时,让消费者对于车辆尺寸更加宽容,因为智能系统能够有效弥补大型车型在狭窄城市巷道中的操控局限性。
这场大型汽车运动正在重新塑造市场格局。传统豪华品牌建立的“尺寸 - 价格”金字塔已被彻底打破:腾势 N9 从 38.98 万元起,凭借 L3 级智能驾驶、云辇-A 悬架以及7.1.4声道帝瓦雷音响,直接挑战宝马 X5和奔驰 GLE 的市场;深蓝 S09 则以理想 L9 定价的70%,提供同级别二排零重力座椅和15.6英寸后排娱乐屏幕。这种“跨级竞争”的策略效果显著——在2025年第一季度,售出40万元以上新能源大车中,中国品牌的占比从2020年的3%猛增至58%。相对而言,虽然大众揽境与丰田汉兰达通过降价勉强保持市场份额,但其引以为傲的“机械素质”护城河,在消费者新兴评价体系下正迅速崩溃。
更深层次的变革出现在产业逻辑方面。大车风潮实际上标志着中国汽车制造商正在由“性价比竞争”向“生态价值输出”转型。当以五菱宏光 MINI 为代表的微型车通过极致成本控制创造销量奇迹时,领先企业已开始意识到“以价换量”的模式难以持续。比亚迪首度将软件服务费纳入高端车型利润池,通过腾势N9 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而理想汽车则借助家庭用户画像,打造涵盖充电桩、儿童座椅、露营设备等衍生品生态,其衍生业务毛利率达到 68%。这种从单纯的“卖车”到营运生活方式的转化,使得大车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而成为连接智能家居、户外休闲和商务社交的移动终端。
然而,激烈的市场扩展也潜藏着结构性风险。根据麦肯锡的研究,中国汽车市场的淘汰赛已进入“倒计时阶段”,预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30%的汽车企业因为无法实现可持续盈利而面临危机。大型车领域高研发投入的特点正在加剧行业分化:领先企业能够通过规模效应降低4680电池、激光雷达等关键部件成本,而二三线品牌则在芯片等零部件采购价格上升压力下,出现了“越卖越亏”的困境。此外,消费者对‘科技平权’的期望正在产生反向效果——当小米SU7将城市NOA引入20万元区间,当广汽丰田铂智3X把激光雷达带进14万元级别市场,高端配置稀缺性的红利迅速减弱,这对依赖高溢价的大型车产品形成了严峻挑战。
展望未来,大型车辆市场的竞争将呈现出“多维裂变”的趋势。在技术层面,固态电池和800V超充的普及可能会催生车长超过5.5米的“移动起居室”;在场景方面,滴滴与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出的Robotaxi项目正致力于将大空间转化为新型商业模式,如“移动会议室”和“亲子教育舱”等;而在文化层面,腾势与故宫联合推出的"天青釉"配色,以及红旗L5定制版中式座舱,都暗示着本土文化元素将成为高端大型车辆差异化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见,当这场以“大”获得胜利的竞赛进入深水区时,只有那些能够同时掌握技术创新、生态运营和文化洞察力的企业才能真正立足于这场变革之中。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