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四月车市一发榜,呦呵,着实开了眼!比亚迪月销直冲38万辆,小鹏更是夸张,同比拔高273%,简直窜天猴!一边是自主品牌一路狂飙,另一边,却有人在那儿嘀咕,莫非这“金九银十”的老黄历要翻篇儿了?咋现在每个月都跟嗑了药似的?
这事儿,咂摸咂摸,有点门道。
咱先瞅瞅这销量数字。比亚迪那是当仁不让,新能源一哥的地位铁板钉钉。38万辆是啥阵仗?等于一天卖出一万多台车。而小鹏,早先的日子说实话不太敞亮,这回能咸鱼翻身,着实不易。这背后,脱不了“价格绞杀”这几个字。
车企“卷”价,老百姓当然喜闻乐见。可这股“卷”,真能一股劲儿“卷”到头吗?总觉得悬乎。
依我看,这“卷”的背后,盘着几层心思。
头一桩,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那是噌噌上涨。早年间买电车,还得掂量掂量充电桩顺不顺手,续航够不够用。如今呢?充电桩铺天盖地,技术也鸟枪换炮,里程焦虑缓解了大半。再加上政策搭台,想赶时髦的人自然蜂拥而至。
第二桩,自主品牌的产品力那是真刀真枪地上来了。以前提起国产车,大家脑海里可能蹦出“土气”俩字。现在呢?设计、配置、智能化,一点不输洋牌子。甚至在某些领域,还青出于蓝。就拿比亚迪来说,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都是拳头产品,老百姓又不瞎,谁优谁劣,心里明镜儿似的。
第三桩,合资品牌也在紧锣密鼓地转型。广汽丰田、一汽丰田,都开始祭出新能源车型,而且优惠力度也相当给力。说白了,就是想死守地盘。但合资品牌真能卸下架子,跟自主品牌拼刺刀吗?这还真不好说。
不过,要咱们只盯着表面的“价格战”和“销量蹿升”,那就有点隔靴搔痒了。
这背后,其实是汽车产业格局的一次乾坤挪移。以前,合资品牌躺赢,现在呢?要是不求变,分分钟被市场扫地出门。而自主品牌,也面临着新的考校。销量上去了,可盈利能力呢?核心技术呢?品牌溢价呢?这些都得靠时间慢慢熬。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股“卷”也带动了整个产业链的跃迁。电池、电机、电控,都需要不断推陈出新。这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工业来说,都是一次难逢的机遇。
当然,咱们也得提防着点儿。
譬如,过于仰仗“价格战”,搞不好会让企业利润缩水,影响研发的投入。再譬如,一些车企为了冲销量,可能会牺牲产品质量。这些都是要避免的。
与普遍认知相左,新能源汽车的井喷式增长,也抛出了新的课题。报废潮箭在弦上,动力电池回收行业准备好了吗?资源能够物尽其用吗?这些都需要未雨绸缪。
当我们习以为常地把原因归结为“政策眷顾”和“市场追捧”时,是否忽略了日积月累的技术沉淀?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的真本事,就算政策再给力,也只能替别人做嫁衣。
所以,这四月车市的销量,不仅仅是一串数字,更是一个风向标。它昭示着,中国汽车工业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演变。这场演变,既有彩蛋,也有暗礁。
末了,回到开头的问题。这“金九银十”还会回来吗?我觉得,怕是回不去了。眼下的市场,已经不是简单的淡旺季之分,而是驶入了一个更加波诡云谲、更加瞬息万变的角逐场。但不管怎样,对于消费者而言,选项多了,总归是桩美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