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辆享界S9T刚刚退出展示圈,前脸那块大得像微型屏幕的区域我还在琢磨,旁边一个修理工随口说:这车的充电插口在哪?我看它的前脸好像没有明显的位置。这句话让我心中一动——华为的设计一直喜欢把接口藏起来,整块大脸都在玩视觉黑科技。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提到享界S9T的超大空间时,车内最高点1962mm,后排空间百来条,几乎比家里客厅还宽敞。通过估算,乘坐高度几乎能盖住一个大人,腿部空间也不用担心油腻的旁边座椅压得人难受。好奇问你:这真的比同级别一些SUV空间大得多吗?我自己体验下来,感觉比我那朋友的途安还匪夷所思。
但空间大归大,也要看实际怎么用。记得一个销售同行曾说:人家看空间多,实际坐着不会觉得更舒服。大空间啥的,得看车内布局合理不合理。这倒提醒我:很多车宣传超大空间,其实都带点标杆光环,很多设计其实并不友好。
现在我在自我更正:刚才说空间比家里还宽,其实我想表达的是:空间感强烈,就像我开过的一款日系中型车,内部虽标注1900多的空间,但乘坐体验依旧被死板的布局局限住了。大空间固然好,但如果坐着像打麻将似的没空间伸开腿,又有什么用?所以,空间感,是真打在人体验上的。
(这段先按下不表)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毕竟空间的事情,真是用过才知道的。我记得,曾经试过那种只涨了空空间,却让车变得笨重的设计。想想,空间变大了,车身可能会变重吧?我估算:如果车内空间很大,车身加重可能达200~300公斤,这对续航或操控也是个考验咯。
然后,旁边那位修理工又插话:你们这新车刚上市,接口,空间,续航都拿出来讲,可问题是用起来平常方便不方便。他挺有意思,说话连贯,似乎多少也看过那些折腾人的车间故事。我心里暗想:其实很多设计都不得不在体验和成本之间取舍,就像在买沙发一样,要不要多弹簧?是不是皮料好看就意味着不耐脏?但你知道吗,这辆车的隔空手势开关门,我真没想过用到隔空这个词之前。
隔空手势,估计得用挥一挥手,门就开,像魔术似的。之前尊界S800也搭过这个技术,价格可是高到离谱——70万起,我那天看到朋友吐槽:要是能便宜点就值了。但仔细想想,如果这个功能能普及,日常开门是不是就变得特别轻松?不用掏钥匙,也不怕手脏了按门把手。我觉得这个东西,还是技术在拉近我们和车的距离。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听说享界S9T支持隔空手势开启门,这里突如其来的想法:这到底算什么技术?就像用手机玩自拍一样,是靠红外?还是雷达?我猜测:可能是华为自己研发的传感器,这也有可能是模仿的别家技术。反正我觉得,这种非触摸的开门方式,将是未来一大趋势——尤其还支持挥手关闭门,简直像科幻片走出来一样。
说到续航,我真是心里打鼓。华为用800V超高速平台,号称最长可达801公里,按我粗略算算,开个长途旅行差不多一天续航都不用担心。日常充电估算:假设用的快充,30分钟能回80%,这样的话,随便一块快充桩,车马路上充得挺快。其实我在想,一个百公里油耗能控制到变数,可能只在12升左右——用电的日子,百公里成本我估摸就是五六块钱(这段先按下不表)。这还不算智能增程那套系统,觉得像是车自己的能量池在不停调节。
再说,咱们平常买车,最关心的还是用得好不好。我认识一个朋友,开一辆普通不算太贵的SUV,去年花了十几万。他开心地告诉我:你别看我这车地盘不咋地,空间还挺大,油耗还可以,关键还挺方便。但是,享界S9T哪怕价格比他贵,比如36万上下,带来的确是智能体验和空间感加强——后排乘客的体验可能更重要吧?我觉得好多时,车的娱乐休闲,还得考虑到后排的人是否舒服。
说到这,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未来车越来越智能,那是不是意味着驾驶的自主性会越变越低?还是我太担心了?我其实还挺喜欢驾驶者的体验的,但这个隔空开门让我觉得有点抽象,跟自己动手开门相比,减少了一份成就感。
临场小计算一下,假设司机每天驾驶距离30公里,油耗12L/百公里,7元/升,算下来:100公里大概要84元油费,日支出不到3块。这个成本还算可以接受,偶尔堵个车,油耗会变高点,但整体看还在合理范围。
我这样琢磨着,真正让我犹豫的,是空间和科技是不是只给买得起的人准备的?像我这种普通用户,用得着那么多升级功能吗?还是说,未来对我们来说,普通会变得越发稀缺?这点令人困惑。
写到这里,我心里还在琢磨:这个超大空间,是不是可以用像家一样的体验,让车变成移动的沙发?还是,只是让我们随心所欲装东西?(这段我还没细想透)换句话说,未来如果空间大很多,装下的东西是不是也会更多——比如那一堆我用不上的高尔夫球包和婴儿车?
在路上,随便看个车窗外,发现不少新车都标榜多功能大空间,但实际体验总觉得转瞬即逝。
——
问题来了:像享界S9T这样的车,未来会不会逐渐变广告的虚幻光环成真?还是它能在真正使用时带给我那种真的感觉不同?一辆车,除了空间大,续航长,隔空开门……究竟还能为我们带来什么?真的是符合日常生活的刚需,还是仅仅炫酷的噱头?
这世上,一切都在变化。开车的感觉,会不会也变得越来越像物联网中的一部分?还是我太主观,总觉得,要一辆用起来顺手,除了科技,还得跟使用者的生活节奏合拍,才是关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