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可不能再靠奇迹了。”李斌低头看了眼手里的报告,语气平静,但没人敢小看这句话的分量。会议室的空气像端午的粽叶,腻腻糊糊地包裹着每个人。L90交付数字刚公布,屏幕上一串大字:破万台,业内最快。可谁都明白,且慢庆功,真正的大考刚刚开始。
入口处的白板上,有人用粗红笔写了两个字——翻身。旁边,是一堆未擦尽的旧目标和被否掉的KPI痕迹,像刮过的大风,遗落下来的浮灰。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蔚来的员工。前几年还在朋友圈里替公司拉票,现在却要认认真真抠每一块成本。一夜之间,企业文化换了频道:从用户“拯救”转向自救,李斌一句“公司活下去才是对用户最负责的态度”,直白得像手术刀。资本市场倒是一夜翻红,港股涨得让人有点疑惑,是激素起效还是市场失焦?万亿市值回来,账面好看,能当饭吃吗?
让我们把情绪放一边,还是回到证据链。今年以来,蔚来的确足够“热闹”。先是L90上市就爆单,再到全新ES8订单超预期,接着港股7月起飞,数字漂亮得像修过图。但单是“交付加速”和“资本回暖”,能说明问题吗?我见过不少反转新闻头版,等到真正核对账目,光鲜变空壳。蔚来的敌人是什么?产品、技术、还是自己?
李斌这次没讲什么“初心”、“梦想”,而是老老实实谈起了组织改革、成本管理和提效。就像他自己承认的,2019年那场“被用户拯救”的抄底已经过去了,现在没有二次奇迹可等。每个技术节点都要自己扛,每一分钱都得抠出血来。
这种转变,说来简单,做起来可能比“用户至上”更难。毕竟,组织和流程的惯性比新能源车的电池还重。有技术人嘀咕:“怎么感觉一天到晚像流水线抠瓶盖?”财务那边更绝,成本一查到底,人人自危。有人打趣:“我们这帮搞创新的,居然要和工厂大叔一样学丰田了。”黑色幽默?不,是现实的微苦配方。
再看行业,蔚来一直是一家“不太像中国品牌”的中国品牌。赌纯电+换电技术,追求调性,也豪赌高端。这条路险到没人敢全身入场。如今李斌带队学丰田,喊“精益”,要“每分钱都花在刀刃上”,多少有股“羡慕别人家孩子会存钱”的自省意味。但别忘了,患得患失的年代已经过去,如今能留下的企业,不是会讲故事的,而是会默默数硬币的。
当然,蔚来面对的,不只是数字游戏。智能驾驶、产能、盈利三座大山,缺一根都压得人喘不过气。“技术要长期坚持,产品要随时迭代。”听着像废话,做起来却是一天一变。昨天还在为了L90新交互争论,今天又得砍掉下个季度的边缘预算。有人说苹果之间只有两个尺寸,蔚来和其他车企之间却有十个风险点。
有意思的是,李斌说话里没有了当年的“温情脉脉”。他说目标年初定下的时候,信的人不到1%,现在士气大振。可我总觉得,凡是用“信不信我全靠你”的,最后大概率还是得靠自己。靠市场、靠资本、靠外部环境,都不如靠主板的那张利润表。用户不会为了你的情怀多掏几万块,投资人也不会坐等你冬眠过冬。
其实,这场“翻身仗”每家车企都在打。有人已经躺下,有人还在边打边想今年年会是不是能省点钱搞个线上。行业里流行一句话:“晚上不敢关手机,早晨醒了先看同行死没死。”幽默吗?对,有点黑,但活命本来就带点灰色。
至于蔚来最后会不会赢,还得看四季度。这一季终归是企业的试金石,靠爆款、靠高调、靠资本腾挪都不太保险。能不能像丰田学来那点“精益”,真正把产品、流程、成本玩明白?再说到底,这一局拼的是,敢不敢舍得把漂亮皮囊留在旧日,直面骨感的盈利报表。
有人说,蔚来翻身能否成真,最后看的是“真本事”——到底是什么本事?是技术、资金、效率、还是执行力?这个答案或许没人能一言道尽。只不过,在这个行业,连上帝都不愿意赊账太久,每一轮喘息,都得用真金白银和冷汗来买。
或许吧,这场仗最后的分数不会挂在车主朋友圈,而是在每一次财报发布时,留给所有观众的沉默时刻里。
翻身仗真能只靠“真本事”吗?还是说,时代的风口,本来就有一丝偶然和幸运?你怎么看。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