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奇瑞,你问问周围的人,很多都会想起当年那辆小小的奇瑞QQ,不少人大学刚毕业攒钱买的第一辆车都是它。仔细想想,现在的奇瑞已经完全变样了。从一个刚出生还被吐槽“品控差,造型丑”的品牌,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了“理工男”楷模。这一路,怎么走到今天,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这条路上的转变,真不是简单靠运气就行。到底为什么奇瑞能咬牙挺到新能源大潮?到底是靠什么脱胎换骨的?我们今天就聊聊奇瑞这个事,顺便想想中国车企的理性和感性,到底该怎么平衡。
首先说到底,单纯看奇瑞早期的出身,其实有点“草根”气。1997年,芜湖一群技术男造了一家车厂,头两年证明自己能造车就够牛逼。最早那款奇瑞风云,没啥高光时刻,国内市场没多少人买,中东和东南亚买卖做得倒挺快。很多人不经意间都忘了,奇瑞其实很早就试水了新能源,2007年就成立了新能源公司。好多中国品牌后面才跟进,奇瑞算是很早下水的那个。可问题来了,早出发一定能早到终点吗?好像并不是。
仔细掰开看看,奇瑞“早起晚集”的经历其实是中国造车普遍有的毛病——理工思维太重,总觉得技术积累够了,市场自然会买单。可你真把新能源技术做到世界顶级,消费者会问:“你这车长得丑,我就不买。”你说气不气?其实奇瑞跟很多老国企一样,最开始啥都能干,合资、出口、搞高端、造新能源,子品牌一堆,什么瑞麒、威麟、观致,你能记住的没几个。后来奇瑞董事长尹同跃想明白了,“回归一个奇瑞”,聚焦核心,把所有冗余一刀切掉。为什么?因为咱们普通用户不关心你商业模式多牛,只看你车好不好开、能不能省钱、长得帅不帅,能不能撑场面。
现在回头看,奇瑞的转型其实很有意思。技术底子一直没丢,安徽本身靠工科大学,尹同跃就是工科出身,团队里工程师占大半。技术上,啥鲲鹏混动DHT,模块化架构,火星平台这些词普通人听着像科幻小说,其实都是打基础的活儿。我感觉奇瑞这种死磕技术的劲头,虽然会走弯路,但只要熬得住,早晚有人认可。从2018年以后,奇瑞4.0战略一出台,新能源和智能网联就变成重头戏,还定下2025高端目标。你看这几年,奇瑞不搞花哨营销,脚踏实地上了鲲鹏混动、推了纯电系列,把技术开源,意思很明白:老子不光跟得上,还能定规则。
奇瑞有几个产品确实很能说明问题。瑞虎8 PLUS C-DM是代表混动的爆款,属于家用舒适+高效混动方向。性能参数摆在这,什么热效率44.5%的发动机、电混DHT变速箱,1.3L/100公里油耗,综合续航超1200公里,智能座舱,安全气囊,15万以内给你极致体验。凭啥?就是技术团队会算账,用硬件压死对手。有人说中国车企只会堆配置,不知创新,我觉得这句话放奇瑞身上不成立,可别忘了那些年申请专利的榜单,奇瑞可是老大。
说到纯电,不能不提iCAR 03。奇瑞看中了年轻人市场,直接办了个独立纯电品牌。硬派设计、轻量化造车思路、智能驾驶快三上L3,磷酸铁锂电池、快充、安全辅助、智能座舱,配置全给你拉满。如果你觉得新能源SUV动辄30万太贵,奇瑞的定价足够务实。
更厉害的是奇瑞的策略不是搞一两个网红产品,而是主流、细分全覆盖。家用有瑞虎混动,年轻人有iCAR,喜欢旅行越野有捷途旅行者,宝马硬派设计一并带上。你以为这就够了?奇瑞不只看中国市场早几年就在全球开厂,俄罗斯、西班牙、巴西都有基地。等到新能源浪潮来了,全球出口量一跃成为中国第一。
问题来了,奇瑞为什么能这样步步为营?是不是技术有了就一定能成功?中国新能源车市场这么激烈,是不是只拼技术就能一直赢?
我觉得奇瑞最大的优点不是技术多牛,而是自我反省能力强。行业一有变化,奇瑞能收缩业务,专心干自己强项,不跟着乱起哄。比如现在很多品牌跟风造所谓“新势力”,烧钱搞高大上的概念,研发一会儿就半路夭折了。奇瑞没有那么多虚头巴脑,基本不请流量明星、不玩资本故事,踏踏实实搞技术,专注产品本身。
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思考——奇瑞没有为技术而技术。它不是光为了堆参数,也懂得做“市场减法”,基本每个价位段和细分群体都有产品,12、15、20万价位都有爆款,能打动商务白领和年轻人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群。你去看奇瑞新发布的新能源战略,包括鲲鹏混动C-DM技术、海外市场布局、1000亿投资研发,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十几二十年对未来的规划。从“理工男”到汽车行业的“全能选手”,奇瑞的改变不是偶然,完全是主动。
更关键的还有一点,奇瑞对中国车企的位置有自己的理解——不是永远跟外国品牌跑,更不是永远靠性价比。他们现在开源混动技术标准,主动去制定全球技术规范,这种从“跟随者”到“规则制定者”的心态转变,其实就是中国制造的缩影。中国车企以前一直崇拜外资、崇拜进口技术,现在奇瑞告诉大家,不用总羡慕别人,你只要扎实干、迅速改,谁都能反超。
说到这里,大家不妨思考个问题:未来汽车到底拼什么?是拼技术?还是拼品牌力和服务?技术升级现在人人都能堆,品牌和用户体验才是拉长赛道的关键。所以奇瑞下一步的挑战,不光是再多卖几辆新能源车,更是得让用户变成铁粉,像苹果那样形成长期文化认同。
现在奇瑞定下“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智能出行科技公司”的目标,给自己划了清晰的路线。新能源、智能驾驶、氢能、增程技术,四条路线同步走;未来5年投资1000亿,2万研发团队,300个瑶光实验室。目标很宏大,想在全球头部车企中占一席之地。这个事说起来容易,真正能做到还得看奇瑞会不会继续脚踏实地、自我批评、自我提升。
所以再回到一开始那个问题:奇瑞靠什么成为当下中国新能源车企转型典范?我认为答案就是技术底气和务实态度。如果中国车企都能像奇瑞一样少点花架子、少点资本故事,多一点科研、再多一点产品细节,未来10年中国汽车品牌未必输给谁。奇瑞这条路,走得虽然不快,但方向没错。
你愿意为科技理工男买单吗?未来新能源车满大街,哪家才是你的选择?谁又能成为真正的“世界级车企”呢?这事没人能提前下结论。奇瑞还路漫漫,但只要它还愿意自我反省、持续创新,咱们消费者就能继续等着它的下一个爆款。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