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

夜幕下的展厅灯光有些刺眼,销售员的西服已被汗渍染深,一旁摆放的长安启源A05和长安欧尚520却静静卧在那里,像是舞台剧里没有台词的角色。门店里人气寥落,偶尔有两位顾客路过,手指点到启源A05的“插电混动”标志后,又悄悄离开。如果你是销售员,面对下滑的数字和一整排无人问津的新车,你会怎么向客户介绍它们的“亮点”?你会怎么向自己解释这场无声的淘汰?

先别急着给它们判死刑,还是得把这个“销量悬疑现场”从头到尾捋一遍。2025年9月,长安启源A05只卖出了706辆,环比暴跌65.93%;长安欧尚520也只卖了982辆,环比下降40.52%。数据没说谎,在长安汽车整体销量同比增长24.92%的大盘里,这两个“小透明”车型的表现显得尤其扎眼。群体上涨之时,独自下滑,是产品力的水土不服,还是别的什么隐藏剧本?

冷静看下,启源A05曾经也不是没人疼。上市之初,靠着高性价比和“插电混动新秀”的身份,月销量轻松冲破5000辆,一度在新能源矩阵中拿下“最强小弟”的称号。只是好景不长,去年至今却一路下探。销售曲线像从高楼上扔下的键盘,鹤立鸡群的时代一晃而过,如今的月销量跌进两位数班底,连比亚迪秦PLUS的零头都不够。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长安启源A05销量下滑,产品力不敌竞品,欧尚520品牌尴尬-有驾

原因其实并不复杂:产品力短板暴露了。虽然设计风格还有点子帅,但无论是动力系统稳定性,还是插混技术成熟度,与“市场霸主”秦PLUS DM-i这类对手比起来,细节上总让人皱眉头。对,A05的动力搭配是1.5L发动机+140kW电机,听起来还行,官方宣传冲百只需7.9秒。但真到亏电状态,一脚油门下去,发动机噪音堪比凌晨的老旧空调,响应迟缓,油耗也高于秦PLUS DM-i。智能化配置呢?最高配才到基础L2辅助驾驶,而人家中配都已经天神了。碰撞测试就更不理想了,A柱断裂、B柱C柱变形,安全性风评溃烂。别说“天窗漏水”,车机卡顿,A柱异响这些老生常谈的小毛病,光这几个关键词扎在二手论坛,那就是一堆车主的糟心故事。

再说品牌,启源作为新品类,品牌认知度相对于比亚迪来说,像是一场被无限缩小的灯光秀。曝光渠道、市场话题、技术标签——启源A05基本全军覆没,主流车展上抢不到C位,朋友圈里也刷不起来,热度低到让销售员自觉嗓门别太高,免得吵醒旁边比亚迪展台的客户。

更别提这个10万级插混轿车市场,早已血流成河,比亚迪秦PLUS DM-i月销超3万,零跑、海豹也都超万。启源A05没技术、没品牌、没口碑,月销706辆是真的一步步被边缘化。这不是一句激励语能拉回来的现场,市场永远只信证据,不信眼泪。

再看长安欧尚520,其处境更怪。欧尚本是商用车转私人领域的先锋,曾靠“自主小众”口碑积累了一些粉丝。可步入新能源时代,它的步伐就有点迷了。今儿定价16.68万,明儿出个“6万级”主打出行的廉价版本,定价像走迷宫,消费者买的是车还是买个谜语,自己都没底。

产品力也是一堆问号:515公里续航是主流水平,但在“血海厮杀”的纯电车市场,这点数字也很快淹没进去。“1分钟快换电”当初营销打得火热,但试点换电站就那么几座,绝大多数用户不是真“重庆大连通勤族”,本地用车想体验,先查查家门口有没有充电桩,别指望它那天能和国家电网亲密合作。外观和长安逸动几乎没法一眼分辨,设计师省下了灵感,用户却少了归属感。车机系统的导航卡顿、数据滞后,在高标准新能源车主眼里算是基本操作失误。品牌转型也拖了后腿,欧尚商用DNA太浓,家用客户买的时候总有一丝“不安全感”。资源上,长安内部资源主要向深蓝倾斜,欧尚成了“继承者的影子”,曝光很难起来,营销推不动,老司机都开始怀念当年的欧尚V7了。

最扎心的是,欧尚旗下其它新能源车型,月销干到个位数都没人哼一声。市场对它们的反应是温和的冷淡,像对走廊尽头那几盆枯萎多肉一样,偶尔看上一眼,却不想浇水。

所以,长安汽车整体新能源销量猛涨,两个“分子级”小角色却泥足深陷。这看起来荒诞,实际逻辑简单暴力。需求当然在,只是产品不达标。风口之下,淘汰从不含糊,市场给机会,但从不无条件包容。用户手里永远握着“生杀大权”,选谁买谁,主观和客观都写在账单上。

说到底,长安启源A05与欧尚520的共同困境,不是单点技术或品牌失误能解释的。是市场多变、用户日益挑剔、产品定位和核心价值迟滞不前。红海涌动,拼的是每一个细节、每一项真实创新。消费者用钱包投票,不用耳朵听故事,最终要的还是体验和价格的“最优解”。

从法医视角看未热销车型,有时候感觉像是在做经济学现场尸检——冷静剖析结果,证据链清晰,情绪自觉克制。市场淘汰不是阴谋,也没谁偷走了你的流量。能否活下来,本就不是天生权利。当然,作为局外人,我也只能一边调侃车企会议室的头发掉了多少,一边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你是产品经理,又会怎么在红海里找自己的活路?数据背后没人流泪,只有一群人重复问自己,下一辆“销量透明”会是谁?你怎么看?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