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万五千个汽车人突然被推下悬崖,企业给出的赔偿方案却成了最刺眼的遮羞布。N+4、N+3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数个家庭瞬间坍塌的生计。我们总说"金三银四"是求职旺季,可今年的汽车人迎来的不是offer,而是一张张冰冷的离职协议。
看看这些车企的嘴脸!一汽南京的研发人员去年年终奖只有总部同岗位的24%,技术骨干拿到的钱比月薪还低。现在倒好,直接来个全员解散。道朗格更绝,200人的中国团队说砍就砍,那些售价80万的豪华SUV,三年才卖出97台,这不是在卖车,是在烧钱玩过家家!最讽刺的是保时捷,一边在中国市场销量暴跌42%,一边在股东大会上优雅地宣布裁员3900人。原来豪车的"豪华"二字,是用普通员工的饭碗堆砌起来的。
日产汽车的财报简直让人不忍直视,336亿的亏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扇在那些鼓吹"汽车行业永远朝阳"的人脸上。可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什么?不是想着怎么把车造得更好,而是简单粗暴地裁掉两万个工作岗位。福特更搞笑,350个"车联网"软件工程师说开就开,仿佛这些人的五年十年青春,不过是财务报表上一行可以随意删减的数字。
我们总在谈产业升级、技术革命,可看看这些车企的裁员名单:自动驾驶研发、车联网工程师、激光雷达专家......裁掉的恰恰是最该留下的核心人才。当Luminar的CEO因为"道德调查"被赶下台时,不知道他会不会想起那些被三轮裁员波及的普通工程师?这些掌握核心技术的打工人,在资本眼里不过是随时可以替换的螺丝钉。
道朗格的故事最令人心酸。17家豪华展厅,三年卖了不到一百台车,单店年均销量1.8台。这不是在经营,是在上演当代皇帝的新衣。那些拿着N+3赔偿离开的销售,可能这辈子都想不明白:为什么中国人不愿意花80万买一辆雪佛兰?而高坐在底特律办公室里的高管们,永远不会承认是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误判,让两百个家庭付出了代价。
汽车行业的寒冬里,最先感冒的永远是普通工人。保时捷的销售回报率从14.2%暴跌到8.6%,就要砍掉3900个饭碗;日产说要节省251亿成本,转头就向两万员工举起屠刀。这些数字游戏玩得再漂亮,也掩盖不了一个事实:当企业遇到困难,第一个想到的永远是把成本转嫁给最弱势的劳动者。
看着一汽南京员工围堵办公室讨要说法的照片,我突然想起那个古老的寓言:寒冬来临,农夫不是想着怎么给羊群保暖,而是盘算着杀多少只羊才能熬过冬天。当这些车企挥舞着裁员大刀时,可曾想过他们砍掉的不是成本,而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未来?那些被N+4打发走的自动驾驶工程师,说不定明天就会出现在竞争对手的办公室里。
这场裁员风暴最可怕的地方在于,它正在形成一种可怕的共识:企业经营不善,员工活该倒霉。日产亏了336亿就要裁两万人,按这个逻辑,是不是所有亏损企业都该把员工统统赶走?我们一边喊着产业升级,一边把最懂技术的人赶出工厂,这跟自断手脚有什么区别?当美国激光雷达企业都在裁员时,中国车企难道要靠裁掉研发人员来实现技术超越?
在这个魔幻的时代,车企高管们坐着私人飞机全球飞,讨论的却是怎么让一万多个家庭失去经济来源。道朗格的中国团队解散时,不知道通用汽车CEO玛丽·博拉有没有算过:关闭17家门店省下的钱,够不够支付她一年的专机费用?当保时捷宣布裁员3900人时,不知道他们的高管团队有没有勇气公布自己的年终奖数字?
汽车人的悲剧在于,他们亲手制造的钢铁洪流,最终碾过了自己的饭碗。那些被裁掉的工程师可能永远想不通:为什么自己研发的自动驾驶技术越先进,离失业就越近?这场裁员潮撕下了最后一块遮羞布:在资本眼里,没有不可替代的人才,只有可以削减的成本。当一家车企开始用N+4来标榜自己的"仁义"时,这个行业就已经病入膏肓了。
我们正在见证一个残酷的悖论:越是喊着要转型的车企,裁起员来越是心狠手辣。日产说要电动化转型,结果先裁两万人;保时捷说要数字化改革,转头就砍掉十分之一员工。这哪里是什么战略调整,分明是技术跟不上,就拿员工开刀。看看那些被裁的岗位:软件工程师、数据分析师、电气专家......裁掉的都是未来最需要的人才,这样的"降本增效",跟自杀有什么区别?
或许很多年后,当历史学家回顾这场汽车业大裁员时,会发现一个苦涩的真相:2024年那些被N+3、N+4打发走的工程师,本可以帮车企度过寒冬。而当最后一家传统车企在裁员中耗尽人才储备时,人们才会明白:杀死汽车行业的不是电动化冲击,而是资本家们饮鸩止渴的短视。到那时,再丰厚的赔偿金,也买不回一个产业的未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