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车市变局?当地人点名四家中国车企或撤离

俄罗斯车市变局?当地人点名四家中国车企或撤离

俄罗斯车市变局?当地人点名四家中国车企或撤离-有驾

新车还没捂热就要撤退?俄罗斯街头最近流传着一份“死亡名单”——凯翼、斯威、利帆、福腾这四个中国汽车品牌,被上千名当地消费者投票认定为“最可能卷铺盖走人”的对象。冰冷的销量数据像过山车一样俯冲,莫斯科郊外堆满灰尘的库存车,正在给这场汽车大逃杀写下残酷注脚。

市场寒冬里的生死时速

加里宁格勒的“汽车托尔”工厂流水线仍在运转,但装配工人早已嗅到危险气息。这里同时生产着凯翼和斯威两个品牌的车型,可四月份的销售报表上,两家合计销量还不及哈弗单品牌的零头。俄罗斯汽车经销商协会的警告绝非危言耸听——当市场容量缩水超25%,每月只卖出几十辆车的品牌,连交电费都成问题。

车市寒潮让莫斯科的汽车大道变成“鬼城”。今年前三个月,213家中国品牌4S店接连关闭卷帘门,展厅里的样车还没等到试驾客户,就先等来了拆迁队。信贷利率飙升像把铁钳,夹碎了普通家庭的购车梦,也掐断了弱势品牌的现金流。

四张高危名单背后的秘密

俄罗斯网民的眼睛毒得很。在票选“最可能消失品牌”时,39%的人把票投给凯翼——这个在老家都不怎么露脸的品牌,在异国他乡的月销量时常在两位数徘徊。紧随其后的斯威更显尴尬,顶着“意大利血统”的招牌,卖的却是重庆生产的SUV。

最讽刺的莫过于福腾汽车。这个把生产线搬到俄罗斯的品牌,两款车型月销不足百台,流水线开工率还不如街角修车铺。莫斯科大学教授伊万说得直白:“这些品牌就像候鸟,市场回暖时飞来下蛋,寒流来了连雏鸟都顾不上。”

工厂流水线变生命线

俄罗斯车市变局?当地人点名四家中国车企或撤离-有驾

别以为海外建厂就是护身符。加里宁格勒工厂的工人们发现,车间里的中国工程师越来越少,零配件到货周期越来越长。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车间主任抱怨:“我们现在组装一辆车要找五家供应商,有些螺丝居然是拆了展示车凑出来的。”

真正的赢家早就织好了防护网。比亚迪在叶卡捷琳堡开建的电池工厂,明年就能吃下本地电动车三成产能;长城汽车把发动机生产线搬到了鞑靼斯坦,零部件本土化率直奔60%。这些狠角色用卢布结算的合同,把供应链焊死在俄罗斯大地。

中国军团的大逃杀剧本

翻开俄罗斯车市生死簿,中国品牌正上演着残酷的“三层分化”。头部阵营的比亚迪们忙着圈地建厂,腰部品牌的奇瑞们靠降价勉强续命,尾部玩家连价格战都打不起——莫斯科某经销商透露:“福腾的展车已经七折抛售,可来看车的顾客还没销售顾问多。”

这种两极分化在数据上撕开血淋淋的伤口。前四个月哈弗还能稳住1.2万台销量,排在后面的欧萌达直接跌穿地板——同比暴跌45.7%的曲线,像极了ICU病人的心电图。俄罗斯汽车专家预测,到明年底,现在二十多个中国品牌能活下来的不会超过十个。

淘汰赛终局的生存法则

叶卡捷琳堡的二手车贩子发现新商机:他们开始成批收购退市品牌的库存车。“这些车就像限量版邮票,等品牌撤退了,维修配件能卖出黄金价。”倒爷瓦西里的算盘透着市场规律最原始的残酷。

留下的强者正在改写游戏规则。吉利把星越L的混动版起售价压到200万卢布,比当地产的拉达还便宜三万;长城炮皮卡直接改用伏尔加河畔的钢铁。这场寒冬过后,能在俄罗斯街头存活的中国车标,要么带着电动化的铁甲,要么揣着本土化的底牌。

西伯利亚的寒流年复一年,淘汰掉不够强壮的物种。当中国汽车军团在俄罗斯市场的冰川期艰难跋涉,或许达尔文那句“适者生存”的箴言,此刻正在乌拉尔山脉的雪原上隆隆回响。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