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没攒够,车企先没了?比亚迪预言百家倒闭,买车当心踩雷

谁能想到,我这辈子,有一天会因为一句话,怀疑自己攒钱的意义。

那天下午,我正窝在沙发里,对着手机上的各种汽车APP流口水。

什么智己啦,阿维塔啦,还有那个长得跟外星飞船似的极氪,看得我眼花缭乱。

纠结了半天,刚想把某款车放进“梦想清单”,屏幕上方突然弹出来一条新闻推送。

德国慕尼黑车展,比亚迪副总李柯那句:“130多家中国车企,最后剩不到20家。”

我手一抖,差点把手机砸脸上。

130家,变20家?

这…这哪是淘汰赛,这简直是车圈的“大逃杀”啊。

我还没把钱攒够呢,你们这些“参赛选手”怎么就快集体下线了?

这感觉,就像我刚坐上牌桌,还没来得及摸牌,发牌官就宣布,对不起,这个赌场要关门了,你手里的筹码不作数了。

钱没攒够,车企先没了?比亚迪预言百家倒闭,买车当心踩雷-有驾

说起这个,我那个倒霉邻居老王,就是这场“游戏”的活体见证人。

去年他入手了一辆新潮的杂牌电动车,名字特文艺,特有“未来感”。

老王当时那个得意劲儿啊,逢人就夸,说自己走在了时代前沿。

结果呢?

没到一年,这车企就跟人间蒸发了一样,App里那几个售后电话,打过去全是空号。

老王现在看着那车,跟看一堆没人管的废铁差不多,天天在业主群里求助,有没有人知道哪里能修。

他那车,折价率比过山车还刺激,从一台“高科技座驾”眨眼成了“理财黑洞”。

所以,李柯说的那些,真不是什么高深预测,那是已经发生、正在发生的事实。

钱没攒够,车企先没了?比亚迪预言百家倒闭,买车当心踩雷-有驾

前几年,新能源造车那股风,吹得比什么都猛。

各路资本跟疯了似的,撒钱就像撒豆子,甭管你有没有造车经验,只要敢画PPT,就敢给你投资。

一时间,什么地产大佬、互联网巨头,都跑来宣布“下周回国”……哦不,是“下周造车”。

那场面,像不像我们小时候玩的游戏?

一帮人蜂拥而上,抢占山头,以为自己能把别人都挤下去,自己成为“天下第一”。

但现实呢?

造车这事儿,不是靠喊口号,也不是靠砸钱就能成功的。

这是一场,从一开始就注定只属于少数人的“顶级联赛”。

钱没攒够,车企先没了?比亚迪预言百家倒闭,买车当心踩雷-有驾

你看,像比亚迪、特斯拉这些,它们不仅仅是造车的,它们是整个产业链的“地主”。

电池、芯片、电机、电控……这些东西,人家不光能自产,还能卖给别人,甚至卖到国外去。

这就好比一个足球俱乐部,自家有青训梯队、有专属球场,连球员的球衣都是自己工厂生产的。

那成本,当然能压到最低。

再看看那些“PPT车企”,他们就像是业余球队,靠着一腔热血和一笔赞助费就想去踢欧冠。

技术全是外包,核心部件全靠采购。

人家踢球是靠战术,他们是靠砸钱买流量。

结果呢?

一旦赞助费烧完,外援一跑路,这支队就直接解散了。

根本没人在乎你曾踢出过一个多漂亮的进球,你最终的结局,就是被踢出联赛,成为历史长河里的一串无效数据。

这就是现实。

残酷,却又赤裸。

有人说,这是好事,大浪淘沙,剩下来的都是好车。

我信,但我也觉得,这事儿吧,没那么单纯。

当选择变少,当市场被几个巨头垄断,那我们的钱包,还真能像以前那样,有那么多话语权吗?

当买车变得跟买空调一样,只剩几个牌子,你会不会觉得,那种能淘到“小众宝藏”的乐趣,彻底消失了?

我有时候就琢磨,咱们这些普通人,在这场巨大的商业游戏里,到底扮演着什么角色?

我们是观众,是消费者,还是……随时可能被牺牲掉的棋子?

所以,别再把注意力都放在那些即将被淘汰的车企身上了。

它们是商人,自负盈亏,愿赌服输。

真正值得我们心疼的,是我们自己。

我们挣的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

在现在这个乱世,买车真的不只是买一辆车,更是买一份售后,买一份心安,买一个可能不会在三年后就变成“电子垃圾”的承诺。

你说,在这种风声鹤唳的背景下,我这车,还敢买吗?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