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能源汽车的“绿潮”滚滚而来,充电桩就成了车主们的“命根子”。这本该是绿色出行路上的“补给站”,如今却乱象丛生,让车主们头疼不已,沦为新能源车的“加油刺客” 。
价格就像被施了“障眼法”,各种收费项目让人眼花缭乱。APP上显示的电价只是个“幌子”,等你真充起电来,才发现还有一笔不菲的服务费。就拿某充电站来说,APP首页显示充电每度0.86元,可实际充电时,每度还得额外掏0.24元的服务费,这就好比去饭店吃饭,菜单上写着菜品价格,结账时却被告知还有一笔莫名其妙的“服务附加费”。更有甚者,一些充电站用超低电价把车主吸引过来,等你充完电,高额的停车费、占位费让你惊掉下巴。
“退费难”也是一大顽疾。很多充电桩必须先充值才能充电,可当你想把余额退出来时,简直比登天还难。有的客服电话打过去,永远是机器人在“打太极”,要么让你在微信小程序申请,要么就说系统繁忙;还有的在系统里设置重重关卡,让你折腾半天也退不了钱。这就像充钱的时候是“秒到账”,退款的时候却“石沉大海”。
充电设施和停车场“狼狈为奸”,让车主们叫苦不迭。为了享受低价充电,车主们满心欢喜地把车开进停车场,结果充完电才发现,停车费比电费还高。浙江某服务区,车主充电25分钟,竟被收取160元的占位费,这价格都能住一晚不错的酒店了。而且,这些高额收费的告知环节往往做得很不到位,公示信息不全,收费提醒也不及时,等车主发现时,已经“为时已晚”。
监管的“缺位”,更是让这些乱象愈演愈烈。当车主遭遇“吞费”等问题向监管部门投诉时,却发现监管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就像一场“踢皮球”大赛。经营企业在这头,收费主体在那头,车主们被夹在中间,投诉无门,30元的退款都能“测”出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巨大漏洞。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充电桩作为其重要配套设施,本应成为助力绿色出行的“功臣”。如今,这些乱象却给车主们的出行蒙上了一层阴影。只有各方齐心协力,加强监管,规范运营,才能让充电桩真正成为新能源汽车的“贴心伴侣”,而不是让人望而生畏的“刺客” 。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