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早上开车去公司,路上一辆新款特斯拉静悄悄地跟着我,车内投影屏还在不断弹出即将实现的全自动驾驶体验。这感觉就像是在看一个预告片,明明知道还没正片,但心里总有点憧憬。
刚刚翻了下笔记,发现去年我在车展旁边碰到个销售,顺便聊起自动驾驶,他说:你别担心,FSD功能一上线,娃都可以自己接,买了你放心。那会我心里就有点疑惑:真的能无限升级吗?花几万块的硬件还能撑多久?估算这硬件寿命,可能就在五年左右吧(这段先按下不表)。我倒觉得特斯拉宣传的未来全自动更像是一种愿景,不完全实际。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特斯拉宣传的自动驾驶技术,好像永远停留在未来可期的节奏中。而车主们的真实感觉——真的是买梦的多?还是买硬件的少?为什么国内这次起诉特斯拉的7个车主,会纷纷要求退一赔三呢?因为发现自己买的FSD其实根本就不能给他们解放双手。他们觉得自己被坑了——广告里描绘的那种自动化未来,实际好像还车轮滑在泥潭里。
我个人猜,原因还是硬件跟上软件的节奏太不配。就好比你买个电竞电脑,结果硬盘用了很久,GPU还跑不出炫酷特效。好几年前我看过一份调查,估算支持完美自动驾驶的硬件成本约在20万级以上(样本少),而普通车主花个六七万,硬件说实话,可能连实现随动跟车都挺吃力。你硬件换了,再OTA升级,才能让软件逐步解锁某些功能。
这个解锁逻辑是不是坑?特斯拉的硬件升级,像极了我们换手机——表面可以升级,后面可能就是硬件瓶颈。像以前我修车师傅说:传感器就像人的眼睛,用几年就会变模糊,能提醒我:你得换老花镜了。只是这次升级得更硬核,还不一定能支持最新的算法。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注意到有个细节——国内的智能辅助驾驶,只有不到5%的人会单独花钱装FSD,剩下的都在观望。这也是市场的微妙:你说,宣传是不是给用户设置了个难以逾越的门槛?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为未来买单,尤其是在法规还在观望的情况下。我在想,如果硬件不足,软件只能看着办,那实操体验差别就大了。
对比一下,一台车型比如迈巴赫的辅助,主要是靠电子助力调和驾驶惯;特斯拉的全自动,更像是硬软件合体,但究竟有没有真技能,还是得看硬件支持。我觉得,大环境其实也在搅局——国内的自动驾驶法规没放开,车主们只能看着屏幕上的自动驾驶字样,心中忐忑。
有个细节我没细想过:是不是因为特斯拉自己也在赶工期,硬件供应链一出差错,就影响了后续软件的升级和支持?比如传感器供应商的短缺,让硬件质量参差不齐,导致一些新车支持不了最新功能。这就像是拼装货架,有的拼装完,稳当得很,但有的部分会摇晃,还带点‘后门’。
买车就是买可靠。但特斯拉用宣传把未来变成现在的特殊利益,其实就是在欺骗这个点留了个漏洞。你问:是不是只要宣传铺得好,硬件跟得上就水到渠成?我估算百公里成本在4元左右(略偏粗略,毕竟油耗和电耗会变数)。可问题是,荣光背后隐藏的是:很多功能的实现只是一纸空谈。
我记得一个维修工说:你们消费者只看到屏幕那点光,实际上芯片、传感器,早就抠得差不多了。等到真正反应速度上不到位,还是得换。这让我觉得,很多所谓的技术领先,如果硬件跟不上,最终也只能画龙点睛般冻结在某个状态。
想到这,我不禁问: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未来已来的悬念?是不是心理就觉得:既然说能自动驾驶,肯定迟早能做到?现实就像个长跑比赛,硬件和软件都是跑者,你硬撑个跑鞋不行啊。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一个点——虚假宣传也许不光是企业的责任。我们消费者,喜欢冲着未来买单,往往忽略了当下硬件的局限性。这个虚假其实埋藏在我们的期待中:会不会我们自己也在被虚假引导?
在这场行业虚火中,哪些小细节能让我们多想一想?比如很多车主的开启评论里都在抱怨:天热了,自动泊车总是失败;午夜低温,传感器变得迟钝。这是不是说明硬件优势其实是伪命题?我试想:如果硬件本身就有限,那所谓的未来自动化,也许只是个梦幻泡影。
最终,我还得问一句:你会不会也开始看那些宣传脚本中的未来驾驶场景,多一份怀疑?是不是,我们都在期待一个半梦半醒的理想?实际会不会就像我经常遇到的,车内传感器卡壳,自己在车里等个不确定的信号。
说到这我突然想到:未来是否需要一个大学问——车主的耐心,可能比技术的成熟更重要。那你呢?面对这些看似未来感实则不靠谱的宣传,是选择继续等待还是理性退场?我倒觉得,进步的关键还在于,我们能不能在这个信息泡沫里,找到真实的那一线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