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时代,国人迷上“XXXL”车

文/李大地

大,大些,再大些……

用这句话形容当今中国汽车市场再合适不过。不仅市场在变大,汽车体型也在疯长。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崛起,消费者对于中大型汽车的青睐程度不断提升。“大就是有面子”“不能让我家人在后座憋屈”等观念日趋流行。

新能源时代,国人迷上“XXXL”车-有驾

国联证券数据显示,国内大型车市场高速增长,销量从2018年的118.7万辆增至2023年的282.7万辆,年均复合增速达19.0%。2024年前三季度,大型车销量达229.9万辆,同比增长19.6%,远超乘用车3.1%的增长率。其中比轿车更大的大型SUV引领增长,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同比增长48.8%。大型插电混动和纯电车型增长显著,销量分别从2018年的1.7/1.9万辆激增至2023年的83.8/55.0万辆,2024年前三季度销量分别增长76.4%和50.4%。

事实上,国内消费者对更大体型车辆的迷恋一直存在。多年来,SUV从默默无闻到分走轿车大半江山就是最好的证明。如今,长期占据SUV中主体销量的紧凑型SUV已经渐渐不能满足消费者需求。4.8米、4.9米、5米……,越来越多中、大型SUV走进寻常百姓家。

在油车时代,大号车型虽然受到追捧,但碍于多重原因,主流消费需求止步于紧凑型SUV阶段。体型继续扩张会导致车重显著增加,从而对发动机动力、排量提出更高要求,车辆价格、油耗、养护成本等也会随之飙升,这对大众消费者形成较高门槛。即便如此,对于大车的追求还是催生了不少小排量发动机搭载大型车身的“小马拉大车”现象。

进入新能源时代,中大型车的门槛迅速被抹平。相比燃油车,新能源车动力更为充沛,可以以更低的成本驾驭体型更大的车型。用电成本的降低,也打消了消费者驾驶中大型车时的油耗焦虑。相反,车身更大意味着可以装配更多的电池,从而增加新能源车续航。更关键的是,中大型车的价格比普遍被打了下来,中大型车不再是富人专属。

大号车有多受欢迎?从诸多车型密集推出“L”款可见一斑。如销量一哥比亚的的王朝系列,从秦L、宋L到汉L、唐L,几乎所有“L”车型都比原款车型大出一圈。BBA等豪华车中国版奥迪A6L、奔驰E级L、宝马5系Li等也比原车轴距要长上一截。还有吉利星越L、奇瑞风云A8L等,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此外,大号车也是造车新势力发力的主战场。问界M9、问界M7、理想L8、小米SU7等20、30万以上车型自不必说,车长通常在5米左右甚至更长。这些车型搭上了新能源车崛起的东风,快速抢占BBA市场,也助推中大号车型赢得了更多消费者。

新能源时代,国人迷上“XXXL”车-有驾

在15万以下以下的大众市场,主流热销SUV车型长度也在从曾经的4.5米、4.6米区间,向4.7米以上“拉伸”。销量王比亚迪宋PLUS、吉利星越L等普遍比曾经的紧凑型SUV王者丰田RAV4(计划加长)、本田CRV(已加长)等大上一圈。4.5米的老款大众途观SUV,硬是被逼着升级成了4.73米的途观L,价格不升反降。零跑C16(4.9米)、长安启元A07(4.9米)、哈弗H5(5.2米)等车身长度更是向5米迈近。

对于多数消费者来讲,同样的价格,车身更大一些自然更具吸引力。从家庭使用而言,车越大,意味着车内更多的活动空间,可以给家人、给父母和孩子更舒适的乘坐感受。在社交场合,开体型大的车往往会显得更有面子,能“镇得住客户”,“回村时连邻居的眼神都会多几分尊重”。

不过,大号车也并非没有缺点。大意味着笨重,对于新能源车来讲,电池和大体型都会增加车重,增加车辆惯性,影响驾驶灵活性,尤其是刹车稳定性。在拥挤路段、行人较多路段、掉头路段,大车身还会影响车辆的通过性,更容易发生剐蹭。许多城市地下停车场比较狭窄,大体型车身需要更为宽敞的停车位、更长的停车时间。

总体而言,新能源技术的发展,为中大型车辆提升市场渗透率创造了条件,让消费者有了更多购车选择。但消费者购车不能过度看重车身大小,是要综合考虑自身的需求,理性消费。更不能形成为了面子,消费者、车企一起卷车身体型的风气。一辆车不可能无限大下去,终归会有一个平衡点,否则可能会得不偿失。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