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笔账讲透“灵魂外包”,车企的宿命是富士康

最近后台有朋友转了个新闻,问我怎么看东风猛士那个新来的高管,叫赵安,之前在华为和安踏都干过,履新第一站就跑去拜访华为了。这动作看着挺标准,新官上任三把火,先去最重要的合作伙伴那儿递个话,很职场。但底下那股味道,我觉得更有意思,值得拿出来捋一捋。

这事儿的核心,其实不是某个高管的跳槽,也不是一次普通的商务拜访。它像一个特别清晰的切片,让我们能看明白,今天这个时代,一家“传统”车企的价值,到底还剩下什么。

我先说个暴论:在智能电动车这个牌桌上,绝大部分传统车企,最终的宿命,可能都是“富士康”。

你先别急着反驳。我们每天用手机,刷朋友圈,玩游戏,你看现在还有几个人会在意自己的手机是哪家工厂组装的?是富士康、立讯精密还是和硕?没人关心。大家只认苹果、华为、小米这个牌子。因为手机的灵魂——芯片、操作系统、软件生态——是苹果和华为定义的。富士康们只是提供了顶级的制造工艺,把这些灵魂装进一个精致的躯壳里。它们很重要,但它们不是主角,也拿不走最高的利润。

现在,你再回头看猛士和华为这事儿。

猛士,背后是东风,根正苗红的“国家队”,造车几十年,论底盘调校、机械素质、生产制造,那绝对是“浓眉大眼”的正规军,功底深厚。这就像汽车界的富士康,硬件制造能力是拉满的。但问题是,现在消费者买一台智能电动车,尤其是一台卖到大几十万的豪华越野车,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

是你的底盘用了全铝合金还是双叉臂吗?当然重要,但已经不是决定性因素了。大家更关心的是,你的智能驾驶聪不聪明,能不能在堵车的时候解放双脚?你车里的屏幕流不流畅,应用多不多,能不能像手机一样好用?你的语音助手是不是个“人工智障”?

这些,恰恰是传统车企最头疼的地方。这不是他们过去几十年积累的技能点。让他们去搞软件、搞算法、搞生态,就像让一个举重冠军去参加体操比赛,基因不对。

三笔账讲透“灵魂外包”,车企的宿命是富士康-有驾

所以怎么办?找外援。于是华为这样的公司就登场了。

三笔账讲透“灵魂外包”,车企的宿命是富士康-有驾

你看猛士那台新车,M817,用的是华为的乾崑智驾ADS 4.0,鸿蒙座舱5。这基本上就是把车子最核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给整体外包了。东风猛士负责提供一个强壮的“身体”,也就是车壳、底盘、三电系统,然后把“灵魂”注入的权力,交给了华为。

这笔账其实很好算。我们来算三笔账。

第一笔,是金钱账。车企自己从零开始研发一套顶级的智能驾驶和智能座舱,投入是百亿级别的,而且需要好几年时间,还不一定能搞成。直接采购华为的方案,虽然也要花不少钱,但确定性高,能快速上车,马上就能在市场上跟对手竞争。对于东-风这样的国企来说,这种“多快好省”的方案,在内部立项和决策流程上,显然更容易通过。这是典型的“用钱换时间”,也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

第二笔,是情绪账。这笔账就算得有点拧巴了。对于车企来说,把灵魂交出去,心里肯定是不甘的。谁不想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市场不等人,消费者用脚投票。看着新势力们的车子靠着智能化大卖特卖,自己的产品却因为“班味”太浓、不够智能而被嫌弃,那种焦虑感是真实存在的。所以,选择“灵魂外包”,是一种“不得不”的妥协,是用短期的面子,换取长期的生存。道义有亏,但饭碗要紧。

第三笔,是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如果猛士不选择华为,它最好的选择是什么?大概率是继续在自己擅长的领域里打转,造出一台机械素质很好,但智能化约等于没有的“功能车”。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这样的产品,就算越野能力再强,也只能吸引一小部分硬核玩家,天花板极低。而选择了华为,相当于买了一张进入“智能”牌局的门票,虽然座位不太好,可能只是个陪打,但好歹上桌了。不上桌,就只能在旁边看,慢慢被遗忘。

所以你看,赵安这位新高管,有华为的背景,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去华为,这个动作的潜台词就非常丰富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供应商关系”,更像是一种“体系内”的深度绑定。他要做的,已经不仅仅是把车卖出去,更是要协调好两个不同文化、不同体系的公司,如何更顺滑地“共生”。说白了,他就是那个最重要的“接口转换器”。

这件事对我们普通消费者或者投资人有什么启发?

三笔账讲透“灵魂外包”,车企的宿命是富士康-有驾

很简单,就是我们评估一家车企价值的锚,需要变一变了。过去我们看三大件(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现在我们要看“新三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生态互联)。如果一家车企的“新三件”是完全依赖外部供应的,那它的品牌溢价和长期护城河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你买一台“华为系”的车,本质上买的是华为的技术生态和品牌背书,至于这台车挂的是猛士的标、问界的标还是阿维塔的标,重要性在下降。车企本身,正在从一个“品牌方”,慢慢变成一个“渠道方”和“制造商”。

当然,华为一直说自己不造车,是帮助车企造好车。这话术水平很高。它确实不自己下场造一个“华为牌”汽车,但它通过提供核心技术,正在把越来越多的车企,变成“华为体系”里的一员。它成了那个“定义者”,就像英特尔之于PC,高通之于安卓手机一样。

这没有好坏之分,只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规律。技术变革时期,总会有价值链的重构。过去,博世、大陆是顶级汽车供应商,它们是Tier 1。现在,华为、宁德时代这样的公司,正在成为“Tier 0.5”,它们比Tier 1更靠近主机厂的核心命脉。

所以,以后别再纠结于某某车“货不对板”了,关键要看清,你买的这台车,它的“灵魂”到底姓什么。搞清楚这一点,很多选择困难症,自然就烟消云散了。

聊了这么多,有点严肃了。说点轻松的,最近天冷,翻出去年的抓绒衣穿,发现袖口都磨得发亮了。周末去商场逛了逛,给自己买了件新的。没看牌子,就冲着吊牌上那个Polartec的标去的。你看,这道理不都一样么,我们最终买的,都是那个提供核心价值的东西。算咯,不瞎琢磨了,大家注意保暖。

三笔账讲透“灵魂外包”,车企的宿命是富士康-有驾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