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车展上试驾那款纯电微车吗?那辆车的续航,官方说能跑200公里(估算,实际可能只有个150左右),但我试了几次,总感觉到加满电的时候比起油车更像是充完一夜电的手机。开着它,刹车和加速反应得特别迅速,像打了个弹簧一样,刚踩下去,发动机就想冲出去。有个销售在旁边笑着说:你别在意,安全才是重点。但我心想,这车跟我熟悉的燃油车比起来,整体调校的韧劲明显不同。
你知道,很多人买车最在意的其实是持续性。就如同买手机,第一天用得很棒,可是一年后,电池掉电快了,就觉得用不了那么久。我在供应链环节多待了一会儿,也看到了点端倪。电池供应商为保证价格稳定,通常会提前签几年的大单。这时候,车企可能会选择静等,或者压低成本,搞得电池质量不稳。而研发那边,我猜他们就像在堆积木一样拼凑技术,看起来走得很快,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是拼拼凑凑。毕竟,换个角度想,电池的表现就像手机的续航,论硬件本身,差别不大,但真正的差别在于调校和系统优化。
这让我想起我亲戚街坊的老修理工,他经常吐槽:现在的车,好像只是换个包装,核心依旧。我也曾对发动机技术好奇过:比如那辆外挂了激光雷达的自动驾驶车,似乎比普通驾驶员还聪明——这个自动驾驶其实就像是带了个手机APP一样,有很多算法在后台跑着,但遇到突发状况,比如行人突然转身,很多时候都得人来操心。我以前翻了下笔记,发现很多大厂其实都在去硬件化,把算法做得更快,更稳定。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反正也就是说:车子越智能,其实越是靠软件硬拼。
你有没有想过,自动驾驶的未来会不会像手机升级一样,每个月都在推软件?我觉得,除非硬件能跟上,软件再牛也只是假象的智慧。那你觉得,自动驾驶是不是会变成刚刚好的点?还是真的要到凌晨三点,才能让它真正稳?不过很多驾驶辅助系统其实都还在演出阶段,就像刚学会骑自行车的小孩,偶尔还会摔跤。
这个行业的博弈其实就像是在装笋子。平台拼价格,供应链拼储备,研发拼算法。越打压,市场越乱。一些二线城市的调研数据显示(样本少,估算可能偏差十几二十),价格战导致的百公里成本可能在人民币3到5元之间。简单的比喻:如果用高速公路收费作比喻,可能每公里只赚一毛,盈利空间就像空气一样薄。
我刚才翻了下相册,看到一张老照片,是我和那个销售在展厅门口聊着天,他那天说:你知道吗?这车卖得越便宜,冲着老百姓,反倒越不安全。我当时就笑了,但他又补充:其实是真的,打价格仗,你别以为能赚到钱,反而风险大。可这套路其实谁都懂,谁都想捡便宜。你会不会觉得,现在的市场像捉迷藏,越是越暗,越不易看清楚那个真货?
一辆车的安全保障是多大程度上的硬件做的,还是软件调的?我一直有点迷糊。合作厂商的供应商链,变化得比市中心地铁抢手的站台还快。有时候想到:那会不会,真正影响安全的,是那个默默无闻的小零件?就像我以前做维修时发现,很多车出问题,起因都在一个不起眼的接线头或螺丝。(这段先按下不表)
有个销售曾经笑着跟我说:你看,车像个人人工,零件都是零零散散,只要核心心脏没事,其他都可以调。但我在想,实际上真正的心脏,就像人的心脏一样,没有人能保证一辈子都不出毛病,绝对没有。你觉得,技术真的能完全杜绝隐患吗?还是说,这其实也是一种风险管理?反正我对绝对保障这个词,就是打个问号。
这让我想到一个疑问:难道我们买车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和风险共存?或者,真正能握在手里的,还是那一份心安?我每次加油、洗车,总是会在后座那只吃了一辈子的老猫身边偷偷抚摸一下。车也是一样,陪伴我们日子久了,那个感情就像那只猫,粘得不要不要的。
说到这里,我突然觉得:也许,最重要的不是车子多聪明,而是,我自己能不能察觉到它的毛病。这就像开车,最怕的其实还是那点心感,是不是?你说,要不要我试试买那辆炒得挺火的自适应巡航车,试用几天?或者,还是得自己摸索,会不会有种只会打工,永远成长不了的感觉?嗯……这问题留个悬念吧。
想一想,其实每次走在路上,看着飞奔的车辆,心里那点点担心,或许从来都没变。小小细节,如:那天上下班匆匆一扔钥匙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偷偷笑自己:哎,还能相信这车能跑多远。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