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有一件事引起了大家的热烈讨论,那就是比亚迪发布的一项新政策。
简单来说,比亚迪向所有车主做出了一个非常硬气的承诺:如果使用车辆的自动泊车功能时发生了碰撞或者刮蹭事故,只要符合规定条件,厂家将承担全部的维修赔偿费用。
这个消息一出来,就像在平静的水面上扔下了一块大石头,立刻激起了层层涟漪。
很多人都在问,比亚迪这么做,是真的有底气,还是在搞宣传噱头?
这背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今天我们就来把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用大白话给大家说清楚。
首先,我们得弄明白比亚迪具体承诺了什么。
这个承诺不是销售人员口头上的保证,而是写进了具有法律效力的电子保函里,并且已经开始生效。
保函里的内容说得很直接,没有太多弯弯绕绕。
核心条款就是,当车主使用比亚迪的自动泊车功能,并且在整个泊车过程中,系统没有退出,车主也没有人为干预,比如去踩刹车或者转动方向盘,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车辆不小心撞到了墙、柱子或者别的车,所产生的一切维修费用,包括修车、补漆、更换零部件等等,都由比亚迪厂家来买单。
这个赔付流程也设计得相当干脆。
车主不需要像以前一样,先去跟保险公司报案,然后花很多时间去解释事故责任。
现在只需要拿着修车厂开出的正式发票,直接找比亚迪官方处理就行。
据了解,赔付款项到账的速度也很快,顺利的话三天左右,慢一点也就一两个星期。
这个“不走保险”的模式,对车主来说省去了很多麻烦,尤其避免了和保险公司在责任认定上的扯皮。
当然,规定里也写得明明白白,如果你是自己手动操作停车时出的事故,那这个政策就不适用了,责任还得自己承担。
那么,很多人心里肯定会犯嘀咕:比亚迪这么做,难道不怕赔钱赔到手软吗?
毕竟自动泊ار技术再先进,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不出错。
万一有很多车主都用这个功能出了事,那厂家岂不是要承担巨额的赔偿?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恰恰反映了比亚迪敢于做出这个承诺的底气来源。
这份底气,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第一,就是基于海量真实数据的技术自信。
如今,比亚迪的智能汽车在国内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上百万辆车每天都在中国的道路上行驶。
这些车不仅仅是交通工具,它们更像是一个个移动的数据采集终端。
它们装备的摄像头和雷达,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各种复杂的路况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比亚迪的云端服务器。
中国的路况有多复杂,开过车的人都深有体会。
比如在城郊地区,可能会有不遵守交通规则的三轮车突然横穿马路;在大型商场的地下车库,有些立柱的位置非常刁钻,一不小心就会刮到;在一些老旧小区,停车位的设计更是极限,宽度非常窄,还需要九十度直角才能停进去。
这些在模拟环境中很难完全复现的“疑难杂症”,恰恰是比亚迪的自动驾驶系统每天都在经历的“实战演练”。
海量的真实案例被收集起来,转化成训练数据,用来“喂养”和优化人工智能算法。
这就好比一个学生,天天都在做全国最难的模拟题,他的解题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正是有了这样庞大的数据支持,比亚迪才有信心宣称,其最新的智能泊车系统,需要人工接管或者泊车失败的概率,已经控制在了一个非常低的水平,达到了行业领先。
第二份底气,则来自于它的市场策略和硬件普及。
在很多其他汽车品牌那里,像记忆泊车这样的高阶智能驾驶功能,通常是作为选装包出现的,车主需要额外花费两三万元才能拥有。
而比亚迪采取了不同的打法,它选择在旗下绝大多数车型上,从几万元的入门级小车到几十万的中高端轿车,都标配了实现这些功能所必需的雷达和摄像头等硬件。
这种“硬件预埋”的策略,一方面让更多用户能够接触和使用到智能驾驶功能,另一方面也极大地拓宽了其数据采集的范围,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更多的车上路,意味着能收集到更多的数据;更多的数据,能让算法变得更聪明、更可靠;更可靠的技术,又让厂家更有信心做出“出事我赔”的承诺,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购买,进一步扩大数据来源。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比亚迪的这个承诺虽然听起来很美好,但它并不是一张可以无限透支的“空头支票”。
享受这项权益,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前提条件的。
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证据的完整性。
厂家判定责任的唯一依据,就是行车记录仪所记录下的完整视频。
这段视频必须能够清晰地证明,在事故发生的全过程中,自动泊车系统一直处于激活状态,并且驾驶员没有任何接管车辆的动作。
视频还必须成功上传到比亚迪的云端服务器,作为最终的评判证据。
这里就引出了一个现实问题。
比如,有车主在地下车库使用自动泊车,但因为车库里信号不好,导致行车记录仪的视频没能及时、完整地上传。
如果恰好在这个时候发生了刮蹭,那么由于证据链出现了缺失,车主的赔付申请就很有可能被驳回。
之前就有类似的案例发生,车主因为视频上传延迟了几分钟,导致理赔流程被卡住,最后只能自己承担损失。
这个例子提醒我们,即使技术再可靠,我们作为使用者也必须了解并遵守规则,确保自己的证据是完整有效的。
所以说,比亚迪的这项政策,更应该被看作是一个为技术可靠性提供的“终极兜底保障”,而不是让我们可以完全放手不管的“全自动代驾”。
厂家的人也坦言,现阶段的自动驾驶系统,虽然已经非常强大,但距离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老司机,依然还有差距。
它能处理绝大多数标准化场景,但总会有那么百分之一的、意料之外的极端情况是它无法完美应对的。
因此,即便开启了自动泊车,驾驶员也应该保持必要的警惕,随时准备在紧急情况下接管车辆。
这份赔付承诺,是发生意外后的一个保障,而不是一张可以让我们在停车场里闭着眼睛开车的“驾照”。
从整个行业的角度来看,比亚迪的这个举动无疑是具有开创性的。
它第一次明确地将智能驾驶功能使用过程中的部分责任,从消费者身上转移到了汽车制造商自己身上。
这无疑给其他所有正在发展智能驾驶技术的车企,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过去,当自动辅助驾驶功能出现事故时,车企和消费者之间常常会陷入责任认定的纠纷。
而现在,比亚迪用真金白银为自己的技术背书,这必然会改变消费者的期待。
未来,人们在选购智能汽车时,可能不仅仅会看功能有多炫酷,更会问一句:“你的自动驾驶出了事,你敢赔吗?”这个问题,将成为所有车企都必须认真思考和回答的考题。
这标志着智能汽车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功能和参数比拼,进入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关于责任和信任的全新阶段。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