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咱们老百姓茶余饭后聊天,总会说到现在的汽车市场,那叫一个热闹。
新车一款接一款,价格也是一家比一家便宜,感觉好像谁都能轻松买到一辆心仪的车。
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地觉得,车卖得这么火,那车企们肯定都赚得盆满钵满,年底老板给员工发的红包都得厚上不少。
但是,当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报表这份“期中考试”成绩单摆在桌面上时,我们才发现,真实情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甚至可以说是冰火两重天,充满了戏剧性。
卖得多,并不代表就一定赚得多,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正在成为整个行业的普遍写照。
我们先来看看整个行业的“大盘子”,钱都去哪儿了。
在统计的14家主要上市车企里,今年上半年总共创造了大约266亿元的净利润。
这个数字听起来不少,但惊人的是,其中超过一半,具体说是155.11亿元,都进了比亚迪一家的口袋。
这是什么概念呢?
就好比一个班级里,总分的一大半都被一个名叫比亚迪的同学拿走了,他一个人就占了全班利润总额的58%。
平均算下来,比亚迪每天净赚8500万元,这个赚钱能力确实让人咋舌。
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直接反映出当前汽车市场的利润正在高度集中,强者愈强的趋势非常明显。
有人笑,就有人愁。
当比亚迪在数钱的时候,很多曾经的行业巨头却在唉声叹气。
比如我们熟悉的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这两家都是咱们国家汽车工业的骄傲,可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
吉利上半年净利润92.9亿元,长城是63.37亿元,两家加起来的利润,才勉强和比亚迪打个平手。
更关键的是,他们的盈利能力还在下滑,吉利的利润同比下降了13.9%,长城也下降了10.2%。
这说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即便是传统豪强,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而最让人感到意外和震惊的,是广汽集团。
去年上半年,广汽还盈利15亿多,今年却一下子变成了亏损25.38亿元,同比跌幅高达267.4%。
这种断崖式的下跌,主要原因就是销量跟不上了。
它旗下的广汽本田、广汽传祺、广汽埃安等主力品牌的销量都出现了大幅下滑,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过去那种依赖合资品牌就能轻松赚钱的时代,可能真的要结束了。
看完了总的盈利情况,我们再来算一笔细账,那就是每卖出去一辆车,车企到底能赚多少钱。
这个数据更能体现一家公司的产品价值和经营水平。
结果可能会让很多人意想不到,单车利润最高的,不是销量王比亚迪,而是赛力斯。
他们每卖出一辆问界汽车,就能赚到1.48万元。
这背后,华为的技术支持和品牌影响力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消费者愿意为这种高科技的体验支付更高的价格,这也证明了走高端化、智能化路线是完全可以实现高回报的。
长城汽车虽然整体利润下滑,但单车利润依然坚挺,达到1.11万元,排在第二位。
这得益于他们旗下的坦克、炮等高端车型卖得好,这些车利润空间大,帮助公司稳住了盈利的基本盘。
回头再看销量冠军比亚迪,虽然总利润高得吓人,但分摊到每一辆车上,净利润只有0.72万元,并且比去年同期还下降了。
这就是典型的“薄利多销”策略。
比亚迪通过推出一系列极具性价比的“冠军版”、“荣耀版”车型,用低价格迅速占领市场,把规模做到了最大。
这种做法虽然牺牲了单车的利润,但换来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和行业话语权,可以说是一种着眼于长远的战略选择。
而新势力中的蔚来汽车,情况则最为严峻。
今年上半年,他们每卖出一辆车,就要亏损10.29万元。
这个数字虽然比去年有所收窄,但依然非常惊人。
钱都花在了哪里?
大规模建设换电站、提供无微不至的用户服务,以及巨大的研发投入,这些都是蔚来为了打造高端品牌形象和技术护城河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好在他们也开始调整策略,推出了价格更亲民的乐道品牌,希望能尽快走出亏损的泥潭。
这就引出了当前汽车市场一个非常核心的矛盾现象:销量增长了,利润反而减少了。
吉利汽车就是最生动的例子,上半年销量大涨了47.4%,这本该是天大的好事,但净利润反而下降了13.9%。
上汽集团和长安汽车也面临着同样“增量不增利”的困境。
背后的根本原因,就是无处不在的“价格战”。
为了抢夺客户,保住市场份额,几乎所有车企都被卷入了这场降价的漩涡。
降价是最直接有效的促销手段,但它就像一把双刃剑,在提升销量的同时,也严重侵蚀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对于很多车企来说,这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相比于少赚钱或者不赚钱,能够在残酷的竞争中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在新势力造车这个阵营里,大家的发展路径也出现了明显的分化。
理想汽车继续保持着盈利的良好势头,但随着更多中低价位车型的推出,其利润增长速度有所放缓。
而最大的惊喜来自于零跑汽车,他们上半年的销量暴增了155.7%,一举成为新势力的销量冠军,更重要的是,他们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虽然净利润只有0.33亿元,但这对于一家新势力来说,是里程碑式的突破,证明了通过规模效应是可以实现盈利的。
小鹏汽车也正在走出低谷,销量猛增的同时,亏损大幅收窄,单车亏损从过去的5万多减少到了不到6千元,距离盈利只有一步之遥。
最后我们来看看各家在研发上的投入,这关系到一家车企的未来。
比亚迪在这方面展现了其作为行业龙头的雄心,上半年研发投入高达295.96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了很多车企的全部营业收入,显示了其在技术上持续领先的决心。
而蔚来、小鹏、理想这些新势力,虽然投入的总金额不如比亚迪,但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却非常高,尤其是蔚来,高达19.9%,是全行业最高的。
他们这是在用今天的利润,去赌一个技术的明天。
这种不计成本的投入,正是为了在未来的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技术领域占据有利位置。
总的来看,2025年上半年的这份成绩单,清晰地告诉我们,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一场关乎生存和发展的淘汰赛正在加速进行。
对于每一个参与者来说,光会卖车已经远远不够了,如何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健康的盈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才是赢得这场马拉松长跑的关键。
全部评论 (0)